中國地理信息應用呈現“智能化”發展趨勢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趙竹青)6月25日,以“空間智能 新質引擎”爲主題的2024空間智能軟件技術大會在北京開幕。IT與地理信息領域產、學、研、用單位的學者和技術人員,以及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信息資深從業者齊聚一堂,解讀空間智能技術的新突破與新應用,探索各行各業數智轉型新思路、新方案。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欽敏分享了三點體會:要加快數據要素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發展、加速推進數據要素資源的資產化再造、推進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中發展機遇。

“當前全球圍繞智能科技能力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他表示,我們要着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加強新質生產力、創新技術的超前佈局,加強系統工程的管理創新,力爭早日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希望大數據、人工智能與GIS技術能齊頭並進、融合發展,以全面釋放空間數據資源和新一代智能技術發展潛能,助推數字中國建設高質量、全面發展。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李維森表示,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發展前景廣闊,是地理信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GIS一方面與遙感、測繪、導航定位等地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與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相互助力,增強了智能、擴展了功能。當前,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逐步企穩向好,但也面臨不少困難,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持續以科技創新爲地理信息新質生產力“蓄力”;深化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提升效益和質量發展壯大地理信息新質生產力。

“從衛星系統的開發到多源數據分析,中國都走在全球創新的前列。”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主席Diane Dumashie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全球面臨着氣候變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等前所未有的挑戰,空間智能可帶來科學的解決方案。中國致力於推進空間智能軟件技術及多領域應用創新,這將爲全球的信息化建設帶來經驗與參考。

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主任李朋德談到,隨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地理信息已成爲重要的戰略性數據資源和核心生產力要素。爲了應對氣候變化、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天、空、地、海和萬物互聯的感知體系,要大力推進全球合作,實現通信、導航和遙感的衛星聯動。要全面樹立地球空間數據的生產力要素觀念,積極探索地球空間數據的認證、登記、檢驗、交易、標準化和開放共享途徑,實現地球空間數據安全、開放與價值最大化。

“隨着人工智能(AI)的飛速發展,以前需要大量人工的區域三維建模,從幾天時間縮短到20分鐘左右。識別海量衛星影像當中耕地、水域的細微變化,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輕易可以做到,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自然資源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宋關福說,中國的地理信息應用正在繼視頻空間化、雲原生化、遙感GIS一體化、三維化、自主化等特徵上,進一步呈現出“智能化”發展趨勢。在該領域,中國正努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本屆大會由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中國測繪學會、中國地理學會、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土地學會、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由自然資源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創新中心承辦。大會得到了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的特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