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中國·十城十訪⑦ | “渝”越潮頭,引領西部“質”變
(原標題:“質”感中國·十城十訪⑦ | “渝”越潮頭,引領西部“質”變)
編者按2024年3月,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潮,已澎湃在中華大地。如何向“新”而行?怎樣以“質”致遠?新華日報社組織開展“‘質’感中國·十城十訪”新質生產力調研行,以總書記實地考察過的點位爲龍頭牽引,從新質生產力“首提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出發,走進分佈在東西南北中的10個城市,聚焦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積極探索,展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進一步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調研報道今起推出,敬請關注。
重慶,是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今年4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期間指出,重慶製造業基礎較好,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要着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站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前沿,當地構建起“33618”產業體系,並提出到2027年GDP邁上4萬億元臺階的目標,以“質”變引領西部崛起之路。10月21日—23日,記者探訪重慶,尋找“城市之變”的痕跡並找尋背後的發展邏輯。
產業之變:“重慶造”產線更智能
提到“重慶造”汽車,當地人無不自豪。在這座“九曲十八彎”的山城裡開“重慶造”,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兩組“第一”力證“汽車第一城”的實力:今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121.4萬輛,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39.1萬輛、同比增長1.5倍,增速位列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市之首。
“重慶造”的崛起之路,也映照出重慶產業提檔升級的歷程——
十多年前,藉助燃油車合資品牌擴產的“東風”迎來產業崛起。2017年起,行業承壓,“大而不強”的重慶汽車產業曾跌落谷底。產業轉型,成爲“重慶造”的唯一出路。
長安汽車正是轉型“先鋒隊”之一。10月21日,隨着一臺“阿維塔07”緩緩駛下檢測線,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揭牌。800餘個智能化設備、1400多個機器人、650餘臺智能AGV、關鍵工序100%自動化……漫步工廠可以看到,“全製造流程數字化”已基本實現。
“平均每60秒就有一輛新車從這座工廠下線。”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慶幸當年的決策——早在燃油車仍是市場絕對主力的時候,長安就先於競爭對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兩大方向發力,開啓“第三次創業”。
整零協同,爲長安汽車提供底盤的零部件企業重慶天人工業有限公司也及時踏上向新之路。
記者來到重慶天人的生產車間時,焊接生產負責人王平剛剛把工人提出的焊接問題處理完,記者看到控制面板上的上報內容:焊接生產線發生3次共70分鐘停機。“焊接生產線停機是什麼原因,如何解決,屏幕上很快顯示出多種方案。”王平告訴記者,他要做的,就是及時分析問題並選擇解決方案。而這一過程,全部在該企業自行研發的智能AI系統“維觀AI”平臺上完成,每個環節進展都可全廠共享。
“AI+製造”,讓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徹底煥發新機。幾年前的行業“寒流”中,重慶天人的原供貨車企或撤資或減產,企業迎來“至暗時刻”,如何“扛下來、活下去”?“二代接班”的公司董事長龔量亮選擇了數字化“節流增效”之路。這套AI系統在2019年甫一上線,就幫助企業成本下降35%、物料浪費降低80%、整體產品利潤率上升3%,助力企業熬過“陣痛期”。
“汽車產業已由原來‘鏈條型’單一模式進階到‘生態型’系統模式。應勢而變,重慶通過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等手段,推動品牌向上、產品向上、產業鏈向上。”重慶市經信委汽車工業處處長王含給出當地的“解題思路”。
如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成爲重慶這座城市的亮眼名片,而“重慶造”也有了更高目標:到2025年,國內每賣出10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來自重慶。
要素之變:數據“金礦”開掘更高效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爲繼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之後的又一關鍵生產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
重慶市大數據局數據資源管理處主任科員尹國健將數據形象地比喻爲“金礦”,“需要先‘提純’再使用,這個過程就是要將數據資源化、資產化。”
“數據也能‘換錢’了!”回憶起幾個月前的一筆“特殊授信”,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胡棒還是難掩興奮,他們從數據“金礦”中挖到了“第一桶金”,成爲重慶市獲批數據資產抵押貸款的首家民營企業。
復迪脈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外科數字診療方案的企業,實踐中積累大量醫學影像3D重建數據,並自主研發出肺結節診斷AI模型數據。但企業也犯了難:沉甸甸的數據資產究竟如何變現?
“我們在對復迪脈數據資產確權、並表與估值等調研後發現,企業入表的數據資產完全符合抵押金融服務標準,於是進行跟蹤指導,該企業也因此獲得農行重慶高新分行數據資產抵押貸款500萬元授信額度。”西部數據交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鋒認爲,平臺“搭橋”、“機制”鋪路,最終促成銀行企業“雙向奔赴”。
在西部數據交易中心,記者看到這張《數字資產登記證書》,證書左下角還有該數據產品的二維碼。“我們通過‘一品一碼’服務,讓每一份數據資產都有唯一可查的‘指紋’。”錢鋒介紹,在中心登記上架的數據產品,用戶都可掃碼查驗其相關信息,還可通過“數據指紋”對文件進行侵權檢測。
作爲重慶市唯一的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場所,截至11月,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平臺已登記社會數據資產企業8家,頒發數據資產證書和抵押證書10張,數據總存儲量超20TB。
放眼全國,如何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都是一道發展新題。重慶市大數據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的員工接觸數據業務時間不長,但無不幹勁滿滿。一年前,“數字重慶”建設正式開啓,重慶上下也經歷了“從邊學邊幹,到有點眉目,再到逐漸進入角色”的蛻變過程。
得益於“一把手”高位推進、直轄市統籌優勢、一系列機制革新,“數字重慶”已在各個領域“開花結果”——涉企服務“一鍵接入、一碼畫像、一體處置、一鍵直達”;AI看病、電子病歷、遠程醫療等技術在全市廣泛應用;打造“渝悅·渝你同行”“渝悅·信用”等應用,信用融資授信71.1億元……與“數”俱進的重慶實現加“數”發展。
機制之變:“雙城”工作生活更均衡
驅車從重慶市渝北區沿南北大道向北開,只要半小時,便可來到與之相鄰的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行至兩地交界處,一座掩映在山間霧氣中的現代化新城若隱若現。這裡,就是由分屬兩地的高灘鎮、壇同鎮、茨竹鎮、大灣鎮共同組成的川渝高竹新區。
“過去辦事嘿打腦殼(很麻煩)。”當地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幾個鎮雖同屬一域,卻“天各一方”:大到投資辦廠,小到水電繳費,兩地政策都存在較大差距,給當地民衆生活和企業經營帶來諸多不便。
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與之適配的發展環境與生態,以便減輕高質量發展的阻力,區域協同發展正是舉措之一。
時間回撥到2020年。當年12月29日,川渝兩省市政府共同批覆設立川渝高竹新區,這片266平方公里的區域成爲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承載着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大歷史使命。
開墾出的這片“試驗田”,有何特點?答案在於“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
“就高、就低”的各種優惠政策,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位於新區內的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爲重慶車企做配套服務的企業,公司管理部經理蔣成舉了個例子:重慶市區城建稅稅率是7%,而鄰水縣則是5%,因此新區協同推動城建稅稅率統一爲5%。“我們還成功申請了重慶市科技局的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獲得了50萬元資助。”
“在新區,不少行政壁壘被逐一打破,跨省的兩地‘進一家門’就能辦成‘兩地事’。”一直在稅務部門工作的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主任鄧循,見證了平均辦稅時長從兩地跑3小時,壓縮爲“一廳通辦”10分鐘。
在川渝高竹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可受理16個部門的311個川渝通辦事項。新區率先打通川渝兩地稅務數據庫,並逐步統一川渝兩地75項稅費徵管差異事項,力爭“高竹一點、辦川渝全域”。
從“試驗田”到“示範區”,機制之變帶來效率之變、發展之變——新區累計入駐企業201戶,比成立之初增加一倍。其中,汽車零部件企業佔八成,初步形成以配套重慶汽車製造爲主的產業集羣……在祖國的西南腹地內,川渝之間“同城感”越來越強。
記者手記 >>>
“標籤”變了的啓示
過去,“重慶造”在當地是個“貶義詞”,一度被貼上低端化標籤。當地不少“90後”還記得,“小時候,重慶汽車質量普遍較差,我們戲稱其爲‘波兒皮(破車)’。”如今,長安深藍、阿維塔、賽力斯問界等一批中高端品牌陸續在重慶問世。從“破車”到“豪車”,口碑見證新質生產力的驚人力量。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是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中“三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羣”之一,通過對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新星”產業等集羣的打造,重慶已成爲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成爲這座城市的一個個新標籤。
當前,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正各自瞄準優勢賽道發力。“製造”同樣是江蘇的一張“王牌”,對照江蘇提出的“1650”產業體系,蘇渝之間重點集羣既有相交也有互補,東西部產業合作空間巨大,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