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爲大學生就業門檻

自2017年教育部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以來,“雙一流”已然繼“985”、“211”後,悄然成爲人才選聘的新標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對澎湃新聞表示,此次他帶來了多個提案,其中就有一條關注雙一流的人才就業選聘。他認爲,這會帶來比以往更爲嚴重的就業不公平,因此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爲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施衛東表示,根據2017年教育部公佈的數據,我國現有高校數量2914所,其中原211、985和“雙一流”高校僅佔總數的3.4%,而這些高校大學生數量之和僅佔全國高校大學生總數的不足8%。因此,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專門人才仍然是非“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而非“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往往在初入社會時就感受到“雙一流”所帶來的“就業門檻”,這種“院校門檻”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的招聘信息中尤爲明顯。

施衛東告訴澎湃新聞,當前多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中只關注“雙一流”高校;多地機關僅僅面向“雙一流”高校招納畢業生作爲黨政儲備人才,拒絕了其他高校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多地政府僅僅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人才綠色通道等方面設計各種優惠措施,剝奪了其他優秀人才享有良好待遇的權利。

同時,也有很多地方以“院校標準”來簡單粗暴地區分畢業生的層次與價碼。多地政府全然不顧地方產業需要、人才實際能力等,僅僅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提供專項經濟補貼等,且力度之大遠勝從前。

施衛東認爲,其結果是,在用人單位表現平平甚至較差的一些畢業生,僅僅是因爲他(她)是“雙一流”高校畢業的,都能享受到非常可觀的政府資助,而一些表現優秀、更受重用的其他高校畢業生卻在購房優惠、租房補貼、生活補助等多方面被當地政策所忽視,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上的“公平感”與“獲得感”。

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使得社會各界對其他高校的評價大幅降低,特別是對一些只有“高原”沒有“高峰”、原本綜合實力較強且社會聲譽較好高校的評價陡轉直下,嚴重損害了其各方面的發展前景。

從地方角度來說,施衛東認爲,只針對少數“雙一流”高校出臺招才引智政策,並不能滿足每個地方對優秀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別是忽視了地方產業特色而從高校層次着手,難以保質保量地引進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

施衛東說,“雙一流”高校主要是針對辦學治校能力和某些學科專業的評價,不是畢業生就業勝任力的評價。且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並不意味着在每一個學科專業都是高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施衛東說,不能以有一個或少數幾個一流學科來認定該校所有學科專業的畢業生都具有強的就業競爭力,更不能以沒有一流學科而全盤否認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具有優秀的人才培養能力。與此同時,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並不意味着每一個畢業生都是一流人才。

“以院校的出身來衡量畢業生的價值顯然是不公平的,忽視用人單位的認可程度和地方產業的特色需求而制定“一刀切”的政策顯然也是不科學的。”施衛東表示。

因此,他建議禁止任何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在發佈招聘公告和人才政策時以“雙一流”爲限制條件,堅持爲所有高校畢業生營造機會公開、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人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