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導基金累計規模超6萬億 學者建議加大政府出資槓桿率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作爲投資界的熱點關鍵詞,政府引導基金作爲彌補市場失靈,實現產業政策目標的政策性基金近年來備受關注。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政府引導基金共有1500多隻,累計認繳總規模6.32萬億元,覆蓋全國除港澳臺以外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對外投資項目達數萬個,帶動社會總投資數超過10萬億元。

從時間來看,我國政府引導基金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在學術內涵、制度規則和實踐操作上目前尚無統一定義。

“我們認爲,政府引導基金應以體現政府意志、產業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爲主要特徵,從規則制定的角度看,我國政府引導基金大致經歷了探索期、快速發展期、規範發展期和新時期4個發展階段。”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執行站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王力說。

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發佈的《基金藍皮書:政府引導基金髮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市場失靈理論認爲經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壟斷、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備等因素能夠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喪失效率,從而引起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府幹預,這爲政府引導基金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前,我國制定的政府引導基金相關文件也明確提出市場失靈理論,比如《關於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範設立與運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政府引導基金的宗旨是增加創業投資資本的供給,克服單純通過市場配置創業投資資本的市場失靈問題。

現實中,由於一些重大項目的導入資本需求量大,風險相對集中,這使其難以獲得社會資本的青睞,因此,政府引導基金投資這類企業,是政府引導資金的創新發展。然而,政府引導基金的同質化現象仍比較嚴重,政策的因地制宜也有待繼續完善。

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袁堅介紹,政府引導基金的宗旨之一是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價值,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從而放大政府資金效益。以政府出資爲例,近年來各級政府從實際出發出資設立產業基金,同時突出政府出資的績效考覈等要求,這是構建投資新體系的關鍵。

《報告》指出,政府在引導基金中的出資比例體現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是政府引導基金“引導價值”的體現。從政策目標看,政府出資比例越低越能體現政府引導基金的價值目標,因此,大多數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規則都針對出資上限進行了規範,而沒有規定出資下限。

但在實踐中,由於所處階段以及總體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政府出資的上限與下限難以統一。

根據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調研,目前,大部分政府引導基金政策明確規定,政府出資比例爲20%—30%,少數會達到60%—70%,也有地方政府根據區域發展情況設立了政府直投基金。

在上述《報告》發佈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爲,在政府引導基金投資新體系框架下,應進一步加大政府出資的槓桿率,從而提升社會資本的出資比例,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基金的資金結構。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政策層面也在不斷完善政府引導基金的資金結構。

2018年8月30日,財政部出臺《關於做好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績效評價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政府投資基金績效考覈的總體要求。

2020年2月,《關於加強政府投資基金管理 提高財政出資效益的通知》進一步明確,由於一些基金存在政策目標重複、資金閒置和碎片化等問題,應加強對設立基金或注資的預算約束,提高財政出資效益,促進基金有序運行。

特華博士後、寧波華興智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梅表示,2022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斷嘗試創新政府引導基金髮展模式,引領政府引導基金切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在此背景下,提高已有資金的利用效率成爲政府引導基金解決募資難的有效方式。

王力建議,當前各地政府要結合當地情況,探索和構建包括投資效益效果、投資運營情況、政策目標實現程度等多維度指標在內的政府引導基金考覈體系,科學評價各政府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的運行效率。

同時,還要通過獎優罰劣的機制(比如增加以後年度預算安排規模)對基金管理機構給予額外業績獎勵等措施激勵,鼓勵評價結果較好的基金持續良好運作。“與此同時,對評價結果較差的基金可以採取減少預算安排、要求限期整改等措施予以約束。總體來說,就是要有效利用績效評價結果,採取獎優罰劣,從而促進政府引導基金資金配置效率的提升。”王力說。

(編輯:孟慶偉 校對:燕鬱霞)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