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強刺激+經濟數據迷霧重重,A股下一步走向何方?

當下的A股走得非常糾結。

一方面,是市場估值仍處於低位,而政策預期又非常強烈。

我們盤算一下,春節過後,高層推出了多少政策?

產業層面,有新質生產力,帶火了AI、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一大批新興產業;

有大規模設備更新,讓電力設備、家電、新能源車、通用設備、工程機械、交運設備、船舶製造等行業迎來複蘇預期;

這個週末,又有新“國九條”和新“退市制度”出臺。

前者,新“國九條”,圍繞着投資者收益需求,要求大幅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分紅比例”,因此帶來一批白馬股、中特估的集體上漲行情。

後者,新“退市制度”,在2020年的退市標準上進一步突出對財務造假、內控失效等亂象的打擊力度。

比如新增1年造假、3年及以上連續造假的情形,並新增資金佔用、內控非標審計意見、控制權無序爭奪等三類規範類強制退市標準等等。

總之,打擊面大幅提升,造假違規的後果變得更嚴重了。

也因此,造成了今天ST股、低價股、殼資源、微盤股、虧損股等板塊集體大跌。

這使得今天的A股很撕裂,一方面是大盤指數上漲,另一方面是千股跌停。

但不管怎麼說,這必然是A股改革的趨勢所向。

投資者如果想繼續在A股生態下生存,就必須逐漸適應這種節奏。

就像美股一樣,別看指數天天漲,但實際上大部分個股都是在下跌的,主要是一小部分行業龍頭帶動了整體行情的走強。

A股必定也會走上這樣的路。

政策如此給力,整體估值又不貴,現階段顯然還是投資的合適位置。

但風險又不得不讓人擔心。

在政策隔三岔五打雞血的另一邊,是4月份幾個經濟數據的低於預期。

一是CPI、PPI,二是M1、M2,三是出口數據。

先說CPI、PPI。

3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0%。

這個CPI同比漲幅回落幅度,是大於市場預期的。

其中,食品價格下降2.7%,降幅比上月擴大,影響CPI同比下降約0.52個百分點;

非食品中,出行類服務價格回落較多,其中旅遊價格漲幅從上月的23.1%回落至6.0%,飛機票價格由上月上漲20.8%轉爲下降14.7%。

春節過後,食品和交通價格從旺季轉入淡季,環比回落可以理解。

但同比也在大幅下降,就只能解讀爲內需萎靡了。

PPI方面,環比下降0.1%,同樣不容樂觀。

其實,3月份海外通脹是在升溫的,比如金冶煉、銅冶煉價格分別上漲2.2%、1.6%,油價也在上漲。

這個月A股集體炒通脹,是有內在邏輯支撐的。

但PPI仍然環比下跌了,只能解讀爲我國工業品的產能過剩問題又嚴重了。

典型就是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以及美國財長耶倫來我國轉了一圈,三句不離“產能過剩”。

再說M1、M2。

3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3%,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1%,增速較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

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8000億元,主要源於居民、企業貸款分別同比少增3041、5715億元;

包括機關團體在內的“其他部門”貸款1-3累計淨減少1.4萬億元,或與“過緊日子”有關。

居民貸款減少,顯示買房的人在減少;

企業貸款減少,說明企業缺少投資意願,對前景悲觀;

政府相關部門貸款減少,跟地方債務高企有關。

居民、企業、政府的支出都在減少,“去槓桿”風險再次被強化。

最後是出口數據。

出口同樣差強人意,按美元計,3月出口金額當月同比-7.5%,既低於預期的-2.1%,也低於2月份的+5.6%。

雖然可以找一些藉口,比如去年疫後剛放開,年初出口暴增,帶來高基數,以及去年人民幣貶值等。

但整體數據仍然是低於預期的。

這個慘淡的出口數據,和半個月前我們分析過的官方與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大幅走強的趨勢簡直是截然相反。

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拆分來看,找找原因。

首先,海外需求確實是在回暖的,這個可以找到很多數據來佐證。

比如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美國的通脹再上升,我們周邊幾個亞洲出口國的數據也很亮眼。

越南,今年1-3月出口同比增長17%,其中3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4%。

韓國,3月出口超560億美元,同比增長3.1%,其中芯片出口同比暴漲35%,顯示器出口增長16%。

印度,雖然還未公佈3月的出口額,但2月印度貨物出口同比增長11.8%,3月印度製造業PMI升至59.2,達到3年來新高水平。

巴基斯坦,3月份出口額爲25.6億美元,增幅爲8%。

既然海外需求在回暖,周邊出口國都在增長,而唯獨我國出現了下跌,那原因就很容易理解了。

主要就是“脫鉤”的影響。

看數據——

今年1-2月,我國對歐盟、美國的出口分別下降1.3%、上漲5%;

但是今年1-3月,我國對歐盟、美國的出口分別下降5.7%、下降1.3%。

這說明,3月我國對歐美出口大幅下滑,尤其是對美國出口大幅“縮水”了6個百分點。

此前的文章,君臨曾分析過,在脫鉤時代下,我國代工製造業每年大概有7-8個百分點的份額轉移到了東南亞。

看來,這個數據依然有效。

雖然,跨境電商的繁榮、海外工廠投資能挽回一部分損失,但這種轉移對國內失業率、內需消費的衝擊,仍然是不容忽視的。

那麼,既然出口在走弱,爲什麼製造業PMI數據卻在上升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出口利潤率在上升。

要知道,在脫鉤影響下,我國下滑的主要是面向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而在面向一帶一路的高端製造業出口方面,這幾年我國的優勢是在不斷積累並加強的。

根據1-3月的統計數據,我國出口重點商品中,增速較快的主要有——

船舶,合計出口1328艘,數量增長31.6%,金額9921億美元,增長了106%。

集成電路,合計出口624億個,數量增長3.0%,金額37225億美元,增長了19.7%。

通用機械設備,數量無,但合計出口金額15732億美元,增長了15.5%。

液晶面板模組,合計出口40018萬個,數量增長7.3%,金額6448億美元,增長了9.6%。

集成電路、液晶面板、船舶這些商品,出口金額增速高於數量增速,顯示利潤率在明顯提升。

通用機械雖然沒有數量統計,但應該利潤率也是在提升的。

比如工程機械行業,海外毛利率顯著高於國內——

三一重工的海外業務毛利率31%,國內毛利率24%;中聯重科海外毛利率32%,國內24%;

浙江鼎力,海外33%,國內21%;杭叉集團,海外26%,國內13%;

柳工,海外27%,國內15%;山推股份,海外24%,國內10%。

數控機牀和工業機器人板塊——

海天精工,海外39%,國內28%;埃斯頓,海外36%,國內31%。

海外毛利率普遍比國內高6個百分點以上,最高14個點。

這些公司近年的業績增長,主要動力就來自出口和利潤率的提升,尤其是在俄羅斯、中東、東南亞等地,發展速度很快。

因此,雖然大環境不佳,但增長方向還是很清晰的。

抓住我國產業升級的趨勢,在出口需求前景好+利潤率有提升空間的板塊裡找機會,或許將是當下值得重點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