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共振,引導光伏行業供需格局改善
11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修訂後的《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和《光伏製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進一步加強光伏行業規範管理,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我國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光伏行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供給產能大於需求,行業內卷式競爭愈加激烈。近期,相關企業、專家、協會等均表示,需加強宏觀調控助力落後產能出清,以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協會呼籲企業自律
上述文件提出,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製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光伏製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由原來的20%提升到了30%。同時,對新一代N型電池、組件和下一代鈣鈦礦產品作出了效率、能效方面的要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解讀上述文件出臺背景稱,目前,光伏行業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進入新一輪震盪週期,產業階段性供需失衡,產業鏈價格快速下滑,企業經營承壓。因此,迫切需要在宏觀行業管理政策層面進行調控,引導避免低水平盲目擴張,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近期還有多項行業相關政策出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關於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等。然而,企業是經營主體,行業要想長期健康有序發展,企業自律尤爲重要,行業龍頭企業更應發揮引領作用,防止“一邊吐槽內卷,一邊加劇內卷”的行爲。
實際上,爲避免低於成本投標,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下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作爲重要垂類協會,近兩月內多次組織會議號召企業作出改變。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組織召開以“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爲主題的座談會,與企業共同研討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落後過剩產能等相關措施,商討反低於成本銷售等行業自律公約。
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進一步表示,光伏組件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同時公佈最低成本價0.68元/瓦,呼籲企業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
11月20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再次發文表示,當前,在各環節不計折舊,硅料、硅片、電池片環節不含增值稅的情況下,最終組件含稅成本(含最低必要費用)爲0.69元/瓦。較之前給出的價格提高了0.01元/瓦。
行業協會發聲後,市場一度對其約束力、作用等產生質疑。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表示,成本模型對成本要素進行了綜合考量,體現了先進光伏產品的行業平均成本水平。期望該數據爲全行業和政府監管部門作參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光儲結合是趨勢
僅從價格端來看,2024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價格分別同比下跌40%、48%、36%和15%,均創歷史新低,甚至低於企業成本線,導致行業整體虧損。
合理競爭能夠推動產業進步和發展,而無序的競爭、打價格戰只會讓企業不惜代價維持市場份額,最終陷入惡性循環,進入行業企業共輸局面。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經濟環境不穩定、技術領域門檻較低、企業缺乏戰略眼光跟風投資等都是導致光伏行業內卷的原因。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個月來,相關政策發佈後,產業鏈價格逐步企穩,多數廠商響應號召,上調了報價。但是,光伏設備的新增訂單並不多,這意味着許多廠商仍在觀望,目前行業重心放在落後產能出清上。
“降本增效是所有行業永恆的話題,但價格背離價值,尤其是價格低於成本,就是一種不合理、不正當的競爭。”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表示,降成本對光伏行業來說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能一味地降低成本或者價格,就算光伏發展成0電價,也不是它投資價值的體現,要理性看待成本、價格與競爭,要切實尊重價值規律,尊重市場。
在近日舉辦的2024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上,光儲結合被更多地關注與提及。簡單來說,針對光伏發電“看天吃飯”的特性,新型儲能能夠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富餘發電量存儲起來,在用電低谷時充電、高峰時放電,起到電網“調節器”和“安全閥”的作用。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長史立山提到,過去的20年,新能源的發展建立在常規能源基礎之上,完全靠常規能源來補償運行,只能提供電量。如今,簡單地建設電廠進而上網消納的時代基本結束了,所以要建設儲能廠站,“儲能一定是未來解決新能源問題的最重要技術支撐”。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會上作《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回顧與形勢展望》報告時也提出,資源(用地指標、配電網容量)緊張、消納困難、貿易壁壘等根本性難題會爲產能已過剩的光伏行業帶來更大壓力。但長遠來看,全球能源轉型的目標、全社會低碳化的進程仍帶來長足發展空間和機遇。
“不過,光伏想要真正擺脫困境,關鍵要解決消納難題,不能依賴以前的辦法單打獨鬥,更需要和其他技術、產業協同發展,比如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王勃華說。
眉山璉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堂貴表示,從長遠角度看,光伏行業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仍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增量市場。一方面,到2050年,我國近四成的發電量將來自光伏,而在目前的能源結構中,光伏佔比還很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興起將帶來龐大電力需求。
仍有較大市場需求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市場引導、技術創新等背景下,光伏行業交上了亮眼的成績單。我國已建成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新能源全產業鏈體系。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06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大會上承諾的“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
另有一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我國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我國的風電、光伏產品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爲全球貢獻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也爲能源綠色轉型和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作出突出貢獻。
儘管行業現處於低谷狀態,但基於裝機需求量,王勃華仍看好光伏行業的未來。
“短期來看,消納紅線放開、電網建設進程加快等系列措施也在託舉裝機需求。”王勃華認爲,光伏行業成本持續下降是全球裝機的助推器,預計2024年全球新增裝機390吉瓦—430吉瓦,我國新增裝機190吉瓦—220吉瓦。到2029年,光伏發電將超過水電。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市場的裝機量,都將維持在高位。
對於光伏行業洗牌完成的速度和時間點,各企業有不同的分析和判斷。較爲樂觀的觀點認爲可能會在明年回暖,保守估計則可能到2026年。
全聯新能源商會執行會長、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儘管當前光伏行業面臨外部壓力,但仍有巨大潛力,不久後“將觸底反彈”。劉漢元的信心主要來自於行業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以及未來巨大的市場潛力。他認爲,與未來的市場規模相比,光伏行業的裝機量仍有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增長空間,行業前景纔剛剛打開。
針對行業惡性競爭的現象,劉漢元指出,適度的競爭是活力和動力的來源。他呼籲,要正確看待行業內卷的正反兩面性,引導光伏行業適度競爭,避免惡性競爭,同時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態勢。
在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副理事長王進看來,通過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是解決行業當前困境的關鍵因素。行業可以靠市場本身解決問題,但是太漫長,因此需要政府適時介入。
他建議,控制產能,進行產能置換,增加進入行業的成本;打開市場,學習歐洲等國經驗,提高風光滲透率;進一步打通海外市場。
■中國城市報記者 刁靜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