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東風”勁吹 科技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加速跑”

本文轉自:人民網

中國經濟微觀察

政策“東風”勁吹 科技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加速跑”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王曉嘯

【觀點摘要】

·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必要條件。

·《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對科技創新領域做了三方面部署,完整涵蓋了科技創新“研究-研發-推廣”的三個關鍵環節,形成了對科技創新全鏈條、全週期的政策支持。

·中國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不僅能夠爲中國帶來澎湃的綠色發展動能,也會爲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中國技術方案。

薄如紙片的硅片被裝入上料容器,隨後扮演“快遞員”角色的智能機器人小車迅速就位,滿載着貨物抵達生產線的第一道工序。這是光伏電池生產車間內最爲常見的場景之一。僅四道工序,原硅片就能製成平均轉化率達25.3%的異質結電池片成品。

光伏電池產業作爲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我國綠色轉型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有力地見證了我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的積極探索與卓越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實施路徑。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內涵是什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又將催生哪些新的發展機遇?這些問題備受關注。

日前,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業務部氣候應對處處長、副研究員木其堅做客《中國經濟微觀察·專家談》欄目時表示,《意見》中明確將“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列爲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內容之一,充分彰顯出黨中央、國務院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以及憑藉科技創新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決心。

“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乃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經之路。”木其堅分析稱,從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中期,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碳排放緊密相連。要想兼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科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既是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體現,也是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迫切需求。

以能源領域爲例,加快低碳零碳技術迭代,使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先進電網、儲能、氫能產業如日中天;工業領域中,重點行業積極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清潔燃料與碳捕集技術引領變革潮流;建築領域,光伏一體化及超低能耗建築技術塑造嶄新面貌。“只有通過多領域、多層次、多學科的技術突破,纔能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木其堅說。

木其堅還表示,綠色低碳技術務必依託自主創新。過往實踐多次證明,關鍵核心技術無法通過索要、購買獲得。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更是如此。唯有構建以自主創新爲核心的綠色技術體系,促使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實現科技突破,匯聚成高效、低碳、清潔的技術集羣,將技術與供應鏈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加速技術產業化進程,方能在這場綠色技術創新變革中引領潮頭。

近些年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推動下,我國技術領域的“綠色含量”穩步攀升,以昂揚之姿闊步邁入全球綠色轉型的浩渺浪潮。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一路高歌猛進。在光伏發電技術方面,成功研發新型材料,實現效率飛昇;在風電技術方面,突破關鍵部件難題,極大提升發電效能;在儲能技術方面,促使多種電池技術升級,優化能量管理;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氫能技術、建築光伏一體化等方面亦積極進取,收穫滿滿,不斷奏響能源技術創新的激昂樂章。

木其堅以風電技術爲例,展示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新成就。比如去年5月,我國首個深遠海漂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併網發電,年均發電量可達2200萬千瓦時。

木其堅坦言,我國現階段在綠色轉型進程中還面臨一些挑戰。就綠色低碳技術市場而言,目前其發育程度尚不夠理想,距離完善、成熟的市場體系還有一定差距。

如何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增強投資力度,依靠科技創新有效支持綠色低碳轉型?木其堅表示,《意見》中對科技創新領域做了三方面部署,完整涵蓋了科技創新“研究-研發-推廣”的三個關鍵環節,形成了對科技創新全鏈條、全週期的政策支持。

對此,他進一步提出建議:在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層面,應當構建起針對前沿引領技術以及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評估和預警等一系列機制;在加快關鍵技術研發領域,需推進綠色低碳科技的自主自強,聚焦關鍵領域,進行統籌規劃並強化技術攻關;在開展創新示範推廣方面,要積極開展多層次的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重點領域實現減污降碳的協同增效。

“回首過往歷史,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潛藏着巨大的發展機遇。”木其堅表示,中國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不僅能夠爲國內注入澎湃洶涌的綠色發展強勁動力,亦會爲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奉獻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中國技術解決方案,引領全球走向更加綠色、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