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植物共生 礦區植生覆育有望
石灰岩礦區經開採後移除大面積原有植被、土壤,造成岩層裸露,植生歷經數十年亦不易回覆。(特生中心林子超攝/李柏澔臺北傳真)
礦區開採后土壤物理及化學性質改變,即使人工造林亦非常難以存活。(特生中心林子超攝/李柏澔臺北傳真)
石灰岩礦區經開採後會移除大面積的原有植被、土壤,造成岩層裸露、地形和水文的改變,以及產生大量礦場棄土等嚴重問題,即使進行植生歷經數十年亦不易回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藉由菌種的分離培育與接種等生物學試驗,發現菌根菌確實在惡劣的生育環境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更加速植生回覆。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林子超表示,特生中心於臺灣東、西部如蘇澳、花蓮、新竹、高雄等共4處石灰岩廢棄礦區進行植物共生真菌調查,共記錄11屬19種內生菌根菌,研究指出菌根菌與植物共生能提高植物對不良生育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加速植生回覆。
林子超解釋,菌根菌是土壤中廣泛存在的真菌,這類古老的生物於4億年前的奧陶紀即與植物形成密切關係,當時水域植物演化轉移陸地時根部化育尚未發達,植物可藉由菌根菌產生的根外菌絲增進如氮、磷、鉀等養分及水分的吸收,進到植物體內吸收利用。
至今約有80%以上的陸生植物可與內生菌根菌形成共生。在貧瘠的土壤中,面對生育地不良的逆境,形成菌根的植物多具有較高競爭力,在國外已有許多借由菌根菌接種來提高礦區跡地植生回覆的研究,國內相關資料則明顯不足。
林子超指出,菌根菌不但增強了植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力,植羣的物種歧異度亦因而提高,促使整個生態系的機能性更形完整,菌根菌與植物間的共生關係,使不良生育地的植生覆育工作更能事半功倍。
特生中心於2019年完成臺灣東部及西部各2處廢棄礦區共生真菌調查,藉此探討在石灰岩基質上,植生回覆期間土壤中菌根菌組成變化,建立了臺灣石灰岩地型特殊棲地菌根菌組成基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