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悲觀者給我們的決策忠告

點擊上圖▲立即瞭解

“思維的速度不代表其質量,放慢腳步,深入思考,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文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最近有個說法挺火

“你以爲世界是個精密運轉的系統

到頭來發現不過是個草臺班子”

理性的濾鏡被打破

而丹尼爾·卡尼曼是那個率先扔出石頭的人

3月27日

認知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卡尼曼去世

享年90歲

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說

“我們失去了一位我們所知道的最聰明的人”

但卡尼曼對人類決策偏差和直覺思維的研究

將長久地啓迪世人

“一次誤判”

1934年3月5日

卡尼曼出生在特拉維夫

(今屬以色列)

他的父母是移民法國的猶太人

所以小卡尼曼的童年在法國度過

1940年

德軍突襲法國

卡尼曼的生活隨即陷入動盪之中

他曾說起最讓他印象深刻的童年經歷

大約是1941年底的一個夜晚

當時猶太人被要求佩戴

用來標識身份的“大衛之星”

晚上6點後要守宵禁

而小卡尼曼在朋友家玩過了時辰

於是不得不將衣服反穿

獨自穿行在空無一人的街道

誰知遠處有一名德國士兵迎面走來

當卡尼曼試圖快步通過時

德國兵示意他過來

抱起他、給他一些錢

又向他展示了一張小男孩的相片

感慨地說自己有個差不多年紀的兒子

卡尼曼從此明白

人性是無比複雜而又豐饒有趣的

1944年

卡尼曼的父親因患病得不到妥善治療而去世

二戰和猶太人兩個詞重疊在一起

塑造了卡尼曼性格中敏感和悲觀的底色

而這個僥倖沒被擊斃在槍口下的小男孩

最終成爲研究人類決策的一代大師

竟是得益於德國士兵的一次誤判

20歲時

卡尼曼獲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心理學學位

並在同年加入以色列國防軍

隨後

他被指派建立一套評估新兵素質的測試系統

卡尼曼發明的評估系統效果絕佳

被以色列軍隊沿用至今

它被稱爲“卡尼曼量表”

評估只需簡單三步

1. 列出6個左右對某項崗位重要的指標

指標間最好相對獨立

例如可靠性、熟練度等;

2. 每個指標按1—5分對候選人進行打分;

3.加總分數獲得排名

這種基於簡單標準化統計的評估

降低了面試官主觀判斷和第一印象的影響

使評估結果在預測準確性上顯著提升

卡尼曼的工作

展現了心理學在決策制定中的潛力

“下金蛋的鵝”

27歲時

卡尼曼拿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

自此開始數十年學術生涯

他在1969年與另一位心理學天才

阿莫斯·特沃斯基結識併成爲默契搭檔

兩人的合作模式通常是

卡尼曼提出一個未成形的想法

特沃斯基理解並完善它

兩人以完全的相互信任

“共同擁有了一隻能下金蛋的鵝”

共同奮戰的十餘年間成果卓著

直到1980年代中期因分隔兩地而漸行漸遠

他們最具影響力的一項成果是“前景理論”

理論指出

人們的決策不僅受預期結果影響

還受參照點影響

人們對損失和收益的感知是不對稱的

這一理論顛覆了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

揭示了影響人類決策的非理性因素

爲行爲經濟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2002年

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成爲繼赫伯特·西蒙之後獲此殊榮的心理學家

可惜老搭檔特沃斯基已於1996年病逝

諾獎的頒獎詞是

“成功將心理學的洞察融入經濟學

特別是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

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

“偏差”與“噪聲”

斬獲諾獎的卡尼曼

沒有停止在決策心理學領域的探索

他在2011年出版《思考,快與慢》

又在十年後以87歲高齡出版《噪聲》

這兩部作品集卡尼曼思想之大成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決策錯誤由“偏差”和“噪聲”共同造成

所謂“偏差”

指人們在判斷和決策中的系統性誤差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分別對應無意識的“系統1”和有意識的“系統2”

兩種思維繫統

系統1代表直覺的思考方式

它由情感、記憶等驅動

判斷迅速但缺乏理性

系統2代表邏輯的思考過程

不易出錯但費時費力

人們傾向於直接採納系統1給出的結果

而在“偏差”的作用下

這些決策往往背離人們的最佳利益

常見的“偏差”包括

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等

例如錨定效應指人們在做決策時

容易受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

比方說兩個人談判

率先出價的一方可能會影響最終的成交價格

再如框架效應指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

往往引發人們的不同反應

舉個例子

醫生說一場手術的術後存活率爲90%

或術後死亡率爲10%

其實是一個意思

但採取前一種表述時接受手術的患者比例更高

卡尼曼認爲

系統1的缺陷無法完全克服

人類始終存在認知偏差

而“噪聲”則是影響我們決策的

不易被察覺的內、外部因素

卡尼曼說

噪聲就像地下室漏水

它之所以能被容忍

不是因爲它可接受

而是因爲它一直未被發現

哪裡有判斷

哪裡就噪聲

例如給老闆審覈一份報告

敲開門之前

可能會悄悄問秘書一個問題

“老闆今天心情好嗎?”

老闆的心情與報告質量無關

但的確可能影響他最終簽字與否

這就是一種噪聲

卡尼曼將影響決策的噪聲分爲三種

水平噪聲、模式噪聲和情景噪聲

水平噪聲指任何判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平誤差

例如進行績效考評時

一些主管天然比其他人更寬容

模式噪聲指決策者的價值觀和專業判斷能力

例如是否投資某個項目

判斷背後是投資者的價值取向和專業考量

如果說上面兩種噪聲來自個人的內在因素

那麼情景噪聲則是來自外部的噪聲

例如陰天或晴天對招聘結果的影響

卡尼曼認爲

我們無法消滅噪聲

只能通過了解噪聲的方式去降低噪聲

從而進行更理性的判斷

“悲觀者”的建議

意識到“偏差”的無法克服和“噪聲”的無法消滅

大概是卡尼曼成爲“無可救藥”的

悲觀主義者的又一重原因

卡尼曼深刻地明白

世界上99%的決策和事件

都是人們在直覺驅使而非周密計劃下造成的結果

他曾說

“我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由立場導致

你找不到比我更悲觀的人”

但正如尼采所說

“即使人生在本質上是一場悲劇

也要有聲有色地出演

不要失掉悲劇的壯麗和陶醉”

儘管對世事洞若觀火

卡尼曼仍然致力於找出

讓人們做出更優決策的方法

他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其實很簡單

就是“認識到你時刻處於偏差之中”

一旦認識到這點

其實就已超越大部分人

不妨常常以自我懷疑的態度問自己

我的觀點是建立在確鑿的數據或事實之上

還是隻是個經不起推敲的假設?

接着

在進行關鍵決策時

儘可能地調動系統2進行慢思考

永遠不要滿足於看似正確的答案

卡尼曼說

“思維的速度不代表其質量

放慢腳步,深入思考

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而爲了讓系統2更好地發揮作用

我們應保持學習

獲取更豐富的信息

同時記得多尋求他人的建議

多蒐集相互獨立的觀點

以拓寬思考維度

獲得更全面的決策依據

今天

全球政治經濟局勢劇烈動盪

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

價值觀和輿論空前分裂

大概再沒有比當下面臨更多變化的時刻了

那麼“如何在不確定性下更好地決策?”

上面這些看似平實的道理

是一位90歲的決策心理學大師

留給我們最寶貴的忠告

參考資料:

1.90歲巨擘、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去世:人類從來不是一種理性動物,中信出版,2024-03-28,阿信

2.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我的一生,開智學堂,2024-03-28,丹尼爾·卡尼曼

3.昨天,丹尼爾·卡尼曼沒有上熱搜,但沒有關係,2024-03-29,劉潤

4.丹尼爾·卡尼曼:請珍惜你的“自我懷疑”,志鋒頭條,2024-03-29,志鋒

*配圖由midjourney生成

本篇作者|畢冉|配圖|趙婕

責任編輯|徐濤|主編|何夢飛

買解讀專欄送紙質報告

連續7年追蹤新中產人羣變動

點擊下圖▼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