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致真:朱光亞柔情護航《科技之光》
編者按:轉發趙致真老師10年前悼念朱光亞先生的文章,回顧《科技之光》的崢嶸歲月。
得知朱光亞先生逝世的噩耗,我再也無法繼續手中的工作。窗外長空雪亂,大地一片縞素。獨自在書房踟躕徘徊,從此後,永遠看不到朱老和藹的面容,聽不到他親切的教誨了。
2011年3月2日下午趕到朱老家弔唁,今天上午驅車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做最後訣別。蒼顏華髮的老人,神情凝重的官兵,滿面戚容的羣衆,人們心中都知道,如果中國沒有原子彈,世界格局會是什麼樣子。因此永遠忘不了一代元勳,是他們爲中華民族安上了核彈的鐵拳,插上了火箭的翅膀。
朱光亞的名字,是和雄風浩氣、威嚴剛猛連在一起的。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對公衆有着一顆怎樣柔愛的心,對科普有着一份多麼深厚的情。
1994年底,我們武漢電視臺決定利用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衛星頻道資源,開辦覆蓋全國的大型科普欄目《科技之光》。這是一個心中無數、前途難料的“大舉動”。想不到很容易就見到了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朱光亞先生。聽完彙報,他異常興奮地說,電視比起其他科普手段更有優勢,生動形象,覆蓋面廣,應該大力倡導和發展。不僅表示中國科協將全力支持,還承諾爲《科技之光》寫幾句話。幾天後,中國科協辦公廳便打來電話說,朱老的題詞寫好了。我們急忙取回,環圍展讀,潔白的宣紙上寫着“揚電視之長,放科技之光——衷心祝願武漢電視臺在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宏偉事業中做出更大貢獻!”當時距《科技之光》預定的開播時間還有半年,朱老的題詞無疑是最強大、最稀缺的支持,有了“後臺”和“靠山”,我們才更加放心放膽,加快推進各項籌備工作。
1995年5月8日,《科技之光》如期上星,片頭徽標logo用的就是朱老的字。當時的“製作基地”設在首都師大,走廊一端的正牆上,我們用玫瑰紅的絲絨襯底,放大的金色字跡,把朱老的題詞製成巨幅匾牌,望去如同一扇窗扉撒進金色陽光。在人地兩生、四望無依的“皇城根”下,朱老的題詞是催徵號、座右銘,還有人戲稱它是“護身符”。
《科技之光》開播不久的一天早上,中國科協突然通知說,光亞主席要來看看,而且馬上就到。我們頓時慌作一團,還沒把人聚齊,一輛黑色轎車已經來到樓下。光亞主席先挨個到編輯記者的“集體宿舍”慰問。當聽到這些年輕人大多是理工科出身,專門應《科技之光》招聘而來,朱老表現出格外的興致。他說,我在大學教過物理課,理工科學生的方向多半是當工程師、教授、科研人員,你們願意當電視記者,很有眼光和前途。大衆傳媒不應該是文科生的一統天下。方毅同志說過,科普工作是好漢不願幹,賴漢幹不了。希望你們成爲科普的好漢。接着光亞主席又到輕工學院參觀我們的臨時演播廳,並且即興接受採訪,製作了一期《科海放談》節目。這次視察讓初出茅廬的《科技之光》軍心大振,特別幾十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的骨幹,深以自己選擇了電視科普爲幸。
轉眼間《科技之光》播出了一週年,而且移師到新開通的中央電視臺7套。中國科協和武漢電視臺都想慶祝一下,以鼓勵士氣和擴大影響。我們根本沒敢奢望座談會選在人民大會堂,領銜人是朱光亞主席和吳階平副委員長。朱老在會上熱情肯定我們一年來的成績,呼籲社會各界支持《科技之光》站穩腳跟和發展壯大,還特別拜託與會的中央電視臺楊偉光臺長多多關照。我們的不少年輕記者平生第一次走進大會堂,和心目中諸多“雲端裡的人物”坐在一起,光榮感和自豪感達到了沸點。
1997年朱老到武漢視察時,已經不擔任中國科協主席,主要工作擔子在中國工程院,但卻依舊惦念着我們,並從爆滿的日程安排中抽出將近半天時間來武漢電視臺,參觀我們的播出線,瞭解《科技之光》的實力和後勁。武漢各界聞訊後無不感到與有榮焉,對《科技之光》更加刮目相看和鼎力支持。在朱老的“權重”天平和優先順序上,科普工作居於何等地位,於此可見一斑。
1998年5月《科技之光》播出三週年,光亞先生爲我們送來了題詞“讓科技之光常映百姓家”。接着中關工委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爲《科技之光》舉辦了彙報會。4位副總理級的領導人欣然蒞臨,10多位部長級要員和著名科學家聯翩而至。記得光亞先生是第一個早早來到會場的,因爲怕動身晚了路上堵車遲到。朱老的發言樸實而深情,他說過去一直擔心《科技之光》能不能堅持下來,現在終於放心了,並希望《科技之光》的節目能刻錄成影碟廣爲流傳。這次彙報會是《科技之光》創辦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幕,恐怕也是中國科普歷史上再也難以複製的巔峰場面了。
光亞先生對《科技之光》的呵護與扶持是始終如一、從不疲倦的。2000年《科技之光》播出五週年座談會,仍是朱老出面擔綱,請來一批最智慧的科學家共商科普大計,此後出版的《中國科普與新世紀》一書便是這次會議發言的結集。由《科技之光》承辦的2000年、2002年北京國際科教電影電視節上,光亞先生兩次擔任名譽主席,不僅爲大會題詞,還興致勃勃親臨會場觀摩節目,與各國代表交談。《科技之光》的重大活動朱老幾乎是每請必到,告別時總要說,希望常常聽到你們的好消息。
後來的這些年,我們和光亞先生的聯繫越來越少了,一方面得知他身體欠安,不便過多紛擾。另一方面,《科技之光》已經很難對朱老“時報佳音”,我深感一直在辜負着老人家。“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他心心愛念、投入無限感情的《科技之光》不斷萎縮和邊緣化。大環境如此,怎能讓這位年高體衰的長輩再徒增憂煩?
悲風傳來,《科技之光》的“老兵”們在第一時間互相傳告,一片唏噓。共同追憶當年的許多細節,連夜翻檢塵封的影像資料,尋找光亞先生和我們一起度過的珍貴歲月。北京《少年科學畫報》原主編趙萌老師在電話裡同樣不勝感概,深情訴說着當年舉辦少年科技競賽,朱光亞爺爺突然來到現場和孩子們一起疊紙飛機的情景。八寶山革命公墓之外,該有着多少無聲的“人民的悼念”。
大星驟殞,偉人長逝,祖國的強大和民族的振興是光亞先生畢生的追求,而努力發展中國的科普事業,應該也是光亞先生殷切的遺願。《科技之光》可以作證。
(文中所有照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系中央電視臺大型科教電視欄目“科技之光”主編、著名科普作家)
原題:《巨手曾握霹靂火 柔情總護科普花——沉痛悼念朱光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