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賴清德總統今年的國慶演說備受各方關注,因爲臺灣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首先,賴總統上任後,其身上貼的「務實臺獨工作者」標籤,激化了臺灣內部的認同危機,而他的少數執政地位,更面臨了國會在野多數的掣肘。

其次,美國正值總統大選前夕,民主、共和兩黨的參選人聲勢相持不下,選後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僅影響中美關係,也會影響兩岸關係。

最後,民、共之間缺乏互信,對臺用武成爲對岸領導人習近平任內解決「臺灣問題」可能採取的一個選項。

在上述的時空背景下,賴總統國慶演說訴求的對象,主要還是臺灣人民和國際社會。賴以「全民總統」自許,強調「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爲了擺脫國家認同問題的困擾,賴總統提出「共同信念說」,即在捍衛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對國家的稱呼採取「包容」的立場。

民主政治的特質是政黨政治,爲了鞏固民進黨的執政權力,賴清德在演說中花了很大的篇幅,爲臺灣各階層民衆畫了許多大餅。美國已故衆議院議長歐尼爾曾說過:「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臺灣在野黨應從內政議題切入,拓展政黨良性競爭的空間,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賴總統在對外政策的表述,基本上是配合美國的對華政策。例如,賴提到「強化國防,跟民主國家肩並肩,共同發揮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這是臺灣參與中美戰略競爭的部分;賴表示「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這是屬於中美合作的範疇。

儘管賴總統在演說中重申「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但他並不期待對岸會做出正面的迴應,因爲在對岸眼裡,賴並未放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主張;加上賴劍指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案,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的說法,民共之間因此沒有對話的可能,兩岸關係將持續處在外弛內張的狀態。

據說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在國慶前夕,曾對各國駐臺代表簡報聲稱,賴總統的演說不會「跨越紅線」;但對與會者提出政府是否因此改變政策的問題,吳的迴應卻是不置可否。所謂「聽其言和觀其行」,賴總統的演說看來「四平八穩」;但不要忘了,前總統陳水扁當年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論」的轉變,不但遭到美國的冷眼相待,也讓對岸祭出了《反分裂國家法》。

賴總統慶祝中華民國一一三年生日快樂,把「中華民國」和「臺灣」有機結合起來,但他忽略了「中國」這個大屋頂,尤其是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兩大元素。民主是賴演說的關鍵字眼,民主固然突出兩岸制度的差異,但國際關係發展經驗證明,民主不能提供國家安全的充分保障。

「兩大之間難爲小」,臺灣安全最終還是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變化。對臺灣而言,外交政策和大陸政策兩者本是相輔相成,但在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處在「有讀不回」的狀況下,對美關係就成爲影響臺灣生存的「重中之重」。我認爲賴總統的演說不會產生「十月驚奇」,但對美國選後的對外政策走向,賴政府仍應有「超前部署」的準備。

(作者爲淡江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