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第二十條》喚醒大陸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張藝謀電影《第二十條》喚醒大陸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新華社)
澎湃新聞8日報導,大陸龍年春節文件張藝謀導演電影《第二十條》熱映,劇情主線講三個正當防衛的故事:高中生打傷校園霸凌者、公車司機重傷調戲婦女的流氓、丈夫捅死催收高利貸的強姦犯。無獨有偶,大陸最高人民法院8日在大陸全國人大《工作報告》,也以此爲題,統計2021年至2023年間,大陸各地法院已對77名被告依大陸《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宣告無罪。呼應法律人正喚醒冰冷的法條,溫暖人心。
新華社報導,最高法《工作報告》所舉「正當防衛」案例說,付某酒後夜間到馬某家砸門、叫囂殺人,馬某告知其找錯人並報警,付某不予理會並砸碎多片窗玻璃,馬某持刀出門制止,付某與其廝打,馬某手、背部受傷,付某被刀傷多處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法院認定馬某屬正當防衛,宣告其無罪。
報導稱,從備案審查新規出臺,到正當防衛制度的加強適用,從尋釁滋事罪的實踐調研到網路暴力的司法規制,從呼籲律師權益保障到民企保護的立法行動,從醉駕入罪標準的提高到輕罪化時代的應對,從營商環境法治建言到司法公開的再出發,近年來,中國大陸這些具體的法治實踐,不僅關乎公道與人心,還檢驗着法治底蘊和成色。
大陸澎湃新聞趁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策劃「何以法治」專題,針對正當防衛制度,邀浙江大學數位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高豔東撰稿。他認爲,隨着法治的進步,大陸司法機關逐漸開始認可,法律邏輯不應超越公衆情理,但要儘量用情理去解釋法律,要讓冰冷的法條能夠溫暖人心。
澎湃新聞報導,電影《第二十條》熱映後,正當防衛制度再次躍入公衆視野。
這一影片片名引自中國《刑法》第二十條,案情改編自社會熱點案件「崑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其中發生於2018年8月的崑山反殺案,啓動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根據大陸《刑法》第二十條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爲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爲,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換句話說,正當防衛作爲一種私力救濟,在法治社會中是被嚴格限制的,只有緊急情況下,才能行使有限的私力救濟。
近年來,正當防衛制度關注度日漸升溫,司法機關也多次推出文件或意見,要求加強正當防衛條款的適用。
澎湃新聞報導,2020年9月,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正當防衛的操作細則,其中明確了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的兩個條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失」,二者缺一不可。
這一意見是有關正當防衛制度的第一部司法規範性文件,對於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提供了有效指引。不過,司法鼓勵見義勇爲的同時也在提醒公衆,爲了避免更大的惡,即使以暴制暴也需要適度。
如何判定具體行爲是否構成正當防衛,關乎着公道與人心。「法律人要做的是,用人類情理來化解法律邏輯的困境,讓冰冷的法條能夠溫暖人心。」
高豔東在專稿〈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情理〉表示,法條「不法侵害」是機械邏輯,但如何判斷「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卻是情理問題。
他直言,在法律與情理衝突中,很多判決認爲邏輯高於情理。因此,大量見義勇爲行爲都被認定爲犯罪,出現了「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但隨着法治的進步,司法機關逐漸開始認可,法律邏輯不應超越公衆情理,但要儘量用情理去解釋法律。
「現代法律人的任務,就是平衡情理與法律的關係。」他觀察認爲,近年來,中國暴力犯罪發案率穩步下降,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司法機關鼓勵見義勇爲,擴張正當防衛權,也在情理之中,法律的生命不在於符合邏輯而在於遵循情理,最難的就是如何在兩者衝突時平衡好其中的關係,並將情理轉化爲法律,「平衡法律與情理是複雜的工作,也是現代司法者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