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散步,無關吃喝,只關情懷
因爲“吃”的流行,覓食也成爲旅行的意義。潮汕在這兩年被捧爲“美食的故鄉”,特爲去吃火鍋、小吃的不少。其實汕頭是相當好的悠閒散步地,符合我心目中有趣的南方小城市標準:半新不舊、城市自有生意門道,不太重視旅遊業、還沒完全把好東西糟蹋光、遊客少。且有標準化的酒店,又吃得好,民間社會氛圍也十分有趣。潮州就是反面教材:純然假古董的仿舊一條街、滿大街一模一樣的劣質豆乾、蜂擁而來的一萬個三輪車伕,還有一羣羣老年旅遊團。
“小公園”是汕頭市區的好散步處。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商業中心。汕頭1860年開埠,西人、日人與華僑給這座城市帶來許多異域風情。小公園以重建的“中山紀念亭”爲中心,街道呈放射狀,圍繞着許多殖民地風格的西式建築,小街區甚至有點法國風情。非常可惜的是當我在今年4月造訪時,小公園地區正在大修,到處是腳手架和拆到只剩一層牆的大樓。沿街有工人來往工作,轉至後面,是胡亂拆了一些的小樓,旁邊還有勉強支撐的商家,無精打采地賣着五金零件、襯衫線頭。周圍廢棄的樓內,蔥蔥郁郁長出許多植物,有一種在熱帶城市廢墟漫遊之感。再轉至較深的巷子,卻是鮮活的市民生活:一整條街的溫州皮鞋店,大概因爲自知做不長了,許多商家打出五元甩賣的標語。另一條巷子裡則隱藏着一個小菜場,旁邊是無數小吃店。
手持張新民老師《潮汕味道》來這裡覓食的人恐怕要失望。許多從前開在騎樓的攤子都已搬走。只有未拆的大樓立柱上,表明這裡曾出售美味的蠔烙。
曾經的攤子已經拆走,只餘標語。
南生百貨大樓於20世紀30年代建成時,擁有兩個汕頭之最:一是比此前的汕頭第一高樓胡文虎大樓還高兩層;二是汕頭第一棟裝電梯的大樓。大樓三四層爲餐飲,五六層爲旅館,即當時汕頭“四大旅社”之一的中央酒樓,一晚住宿費等於普通人一個月工資,真真銷金窟,因此當地有“中央酒樓好貓膩”的民謠。
南生百貨大樓
汕頭的老建築都有很美麗的裝飾圖案,但最迷人的是長久以來的使用痕跡。例如南生百貨大樓那顯然於1949年後加上的紅星。想象1980年代,這座國營百貨大樓的生意大概相當熱鬧。有一間裝飾花紋做成孔雀形狀的“錦繡棉布商店”,前門面已經全部敲光,內裡卻只胡亂拆了一些,敞開大門展示時光穿越的場景,甚至還能看到一條條鋼絲線——棉布店飛發票用的。
錦繡棉布商店
小公園未拆前,想必是生活氣息極濃郁,遊客也不多的地方。重建後只怕一切都只剩“假”,也會出現長沙臭豆腐和轟炸大魷魚。周圍幾條小路有點迷惑人,走來走去會發現:咦?怎麼又繞回來了?不過在這樣的地方旅行並不求看景點,也沒有什麼景點看。
在不太喜歡的潮州,只有走到西馬路時,纔有這樣的好感。這是一條離開元寺不遠的小馬路,大部分小鋪子都關張了,剩下的經營着看起來神秘的產業:婚嫁的紅襖裙和腰桶一類不明所以的東西。許多鋪子高掛着的招牌上,還寫着外地人完全無法理解的詞語:出花園、辦外甥。想象幾百年前的人,長途跋涉來到嶺外之地,看到許多奇異風俗,一瞬間大約也會有一種蠻荒感。回來後查到這是本地的兩種風俗:潮州人認爲女孩在15歲前彷彿住在花園裡,由花園神看顧,成年儀式便是“出花園”;而男孩子的成年式,舅舅要來送禮,是爲“辦外甥”。有幾個中老年婦女陪着一個年輕女孩來置辦嫁裙,大家汗流浹背坐在店門口的小板凳上,檢查店主拿出的一件件大紅衣裙。TVB的電視劇裡,潮州人家庭規矩最大最傳統,在潮州,“傳統”仍是日常。
潮州傳統店鋪
宗教在這個地方也是日常。粿麪店裡供奉着土地神,一對蠟燭擺在地上,供紅糖、柑子、饅頭與旺旺牛奶糖。社區的小轉角,搭小棚子供“天公”,整潔自治。老媽宮戲臺剛整修過,油漆味尚未散去,大銀幕全天候播放王家衛風味的汕頭紀錄片。對面的老媽宮卻是低矮窄小的一間,堆滿了信衆捐獻的一箱箱白餅乾。旁邊是更小的一間,供着本地的“龍尾公”,卻和關二爺合祀。
從小公園走到外馬路,很快就能看到海。一整條海堤都是新建,大概是本地羣衆日常休息鍛鍊處。去的時候,正是暮春,天氣不冷不熱,恰好沒有太陽,吹風遠眺,舒服到不願回去,可以一直走,都不覺得累。最佳獎勵是,走到半途發現馬路對面是國家跳水隊訓練基地,於是,免費欣賞半日優美跳水練習,是旅行最大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