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流浪者計劃超佛心!她「只用一張PPT」6分鐘淚崩回溯旅程

雲門第14屆流浪計劃之一陳亦琳,當時前往泰國小島生態村尋找永續發展借鏡,但分享會當天把PPT刪到只剩一張,演說內容卻超動人。(圖/陳亦琳提供)

記者林育綾/新北報導

你聽過雲門的「流浪者計劃」嗎?能夠給自己至少60天踏上旅途,還有人資助旅費,是許多青年爭相申請的夢想計劃。4日舉辦第14屆分享會時,有講者透露原本很焦慮,不知道如何把2個月旅程濃縮成6分鐘講完,也想證明自己的出走有成果、有價值,沒想到主辦單位卻說「這趟旅程沒有一定要你完成什麼」,不用當成論文報告,甚至不完全關於這個計劃也沒關係,在乎的是透過旅程思考真實的自己,讓她震驚又迷惘直說「超佛心」,也決定換掉原本做的簡報,最後僅剩一張PPT,淚崩回溯關於旅程的前後,感動在場人們。而此次參與的流浪者不約而同提到,其實旅程最難的不是爲了完成什麼,而是「面對自己」,甚至很多人是在計劃結束之後發現「旅程才正式開始」。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先生因爲曾經在年輕時流浪過,深知停下腳步、探索不同的世界、跟自己和他人對話,並從旅途中獲得啓發與養分,對創作者或社會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2004年開始提供「流浪者計劃獎助金」,資助並鼓勵45歲以下青年「去流浪」,14年來已獎助138位,參加者必須單獨完成至少60天的亞洲國家旅行

昨(4日)舉辦第14屆分享會時,共有9位參與的流浪者發表分享,包括青年魔術師劇場演員、自由潛水教練紋身工作者、獨立記者、編舞家、永續生態旅遊設計者⋯等,他們各自選定不同的目的地展開流浪,至少爲期2個月,只是每人只有6分鐘的演講時間。

▲陳亦琳臨時更換分享內容,最後只剩這張PPT。(圖/記者林育綾攝)

流浪者之一陳亦琳提到,原本在分享會前真的很焦慮,也有些過度用力想證明這趟出走很有價值,本來準備的內容也都圍繞在當初的計劃,「探訪泰國南部小島與北部生態村」,希望作爲離島發展的借鏡。沒想到主辦單位卻說,「流浪者計劃只是希望參與者能透過這趟旅程想一想,沒有一定要完成什麼,就算不完全關於這個計劃也沒關係,這不是政府的計劃,不用像論文報告,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帶給妳什麼改變,甚至還沒想清楚也可以。」

她聽完後感到非常震驚又意外,同時也坦承很迷惘,「因爲通常一個單位給你經費,都是希望看到什麼KPI,對這個社會有個什麼貢獻,一定要很有意義跟價值。流浪者計劃在乎的卻完全不是這些,而是真實的我們自己——但我原本以爲那些,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沒有人會在乎。」

像是太渴望討好他人,卻被看破手腳。陳亦琳決定臨時更換分享的內容,原本做好正經八百的簡報也全部抽掉,最後只剩下一張黑底白字的PPT,在這6分鐘回溯了這趟旅程的前後,不只是那2個月,還包括過去從未公開說的事、行前面臨的重大變故⋯等,讓她忍不住說到淚崩,這些內容連結了她的過去、現在、未來,不是爲了討好任何人而分享,而是「完全對自己誠實」。

後來她也體悟到,「其實不需要證明自己做這些有價值,只要做這些是出於愛,出於自己的選擇。」而在預演時聽完大家的分享後,也發覺流浪者計劃「真的是一個很特別、很佛的計劃,包容性也太強了!」

《ETtoday新聞雲》記者後來詢問主辦單位也證實,此計劃不會勉強流浪者「做出成果」、「爲表現而表現」,否則就違背當初林懷民先生的計劃創立初衷了。

▲陳亦琳後來也透過書寫,回溯自己的過去、流浪者計劃、現在。(圖/記者林育綾攝)

每位流浪者都十分獨特,有些人選定印度、東南亞國家,也有人回到自己的家鄉部落,每人都很誠實說出自己面對旅程的恐懼、害怕、未知;而他們都不約而同改變了原本的旅途計劃,也不約而同發現,「流浪者計劃最困難的不是完成什麼,而是真實面對自己。」

甚至有參與者坦承,幾年前曾經送交「自以爲很完美的計劃書」卻沒入選,放棄之後這次被老婆逼着去,還對評審承認「其實我沒有一定要去」,竟然就入選了。許多流浪者也提到,當停下來、慢下來後才能和自己好好對話,也才能往下一個方向前進,而且「這趟旅程是從流浪結束之後才真正開始!」

▲第14屆「流浪者計劃」分享會主辦方&流浪者大合照。(圖/邱承漢攝影/雲門提供)

目前2019年的參與者進行中,而2020年「流浪者計劃」,雲門將於5月中旬至7月15日開放徵件,45歲以下,熱愛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影像美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城鄉發展、人道關懷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皆可提出申請

*備註:由於陳亦琳在分享會的部分內容涉及隱私,記者爲尊重及保護當事人所在意之事,暫時不公開詳細內容,待日後討論溝通,若有可行方式再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