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商都臨清,中州古城裡尋千年運河繁華

臨清被譽爲運河商都,曾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是運河上北方最大的城市,如今也是保存運河風貌最好的城市之一。那麼,臨清有哪些旅遊景點值得一看,最能感受京杭大運河上的漕運勝景呢?

悠悠運河,千年商都,600餘載繁華的古城臨清,是京杭大運河上璀璨的一顆的明珠。

臨清,地處山東與河北交界處的運河之濱,是衛運河、會通河交匯處,自元代以來,因運河漕運興盛600餘載。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遺蹟點中,臨清有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兩段河道和兩處遺產點,分別是南段的明運河(俗稱小運河)和北段的元運河河道,運河鈔關和鰲頭磯兩處遺產點。

運河漕運的發展,臨清運河段上一度舳艫相接、檣桅高聳。除了糧船以外,航行在運河上的官船、商船和民船絡繹不絕,舟楫萬里。臨清運河兩岸商賈雲集,貨堆如山,店鋪林立,臨清逐漸就成了運河上北方最大的商貿城市,被乾隆爺譽爲“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

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在臨清的兩段河道,均在市區內。一條是元代鑿通的會通河,自臨清閘到鰲頭磯;另一條是明代運河,市民稱呼其爲御河,兩河於鰲頭磯處交匯。

元代運河自明運河開通之後,就慢慢失去了航運功能,原來的船閘被改造成了橋。運河雖然沒有了船,運河卻沉澱了元明清三朝疊砌的運河遺蹟,磚石的新舊變化是運河歷史變遷最直接的見證者。不長的河道中就有會通橋、月徑橋、臨清閘、問津橋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同被列入京杭大運河元運河文化遺產河道。

明運河雖然比元運河稍晚,從邱屯樞紐至臨清頭閘(板閘)是入選世遺的河道,河道水清岸綠,景色蔚然,河道上的頭閘、二閘亦爲河道上的文物遺蹟。

臨清古城,被衛運河、元代運河、明代運河環繞,中間四面環水的老城區就是“中州古城”。漕運帶來的城市商貿的繁榮,不大的區域內曾有500多條街巷衚衕,近半數是買賣貨物的商業街巷,與臨清百姓生活最相關的市井文化、衚衕文化就誕生於此。古城內竹竿巷、大寺街、紙馬巷、榜棚街、鍋市街、馬市街等彰顯着濃濃的商貿和市井氣息。

中州古城是臨清保存最好的運河風貌城區,黌門、縣治遺址(縣衙南閣樓)、大寧寺的大雄寶殿、清真寺等古建築是記錄臨清繁華的厚重遺蹟。其中清真寺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的牌匾還是毛主席親筆手書。

中州古城會通河兩支分叉處最高,狀如鰲頭,被稱爲鰲頭磯,而兩支會通河上的四處河閘像鰲足,廣濟橋在鰲頭磯之後,像鰲尾。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獨佔鰲頭是才華橫溢者的象徵,是志向遠大者的追索,古代科舉制度時把獨佔鰲頭稱爲中狀元,據說,皇宮石階前刻有鰲的頭,只有狀元及第時纔可以踏上,後人便把那些佔首位或第一名的人比喻爲獨佔鰲頭。臨清的鰲頭磯就是取其意而喻之。

鰲頭磯包括現地上的一組古建築羣,爲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建,包括登瀛樓、觀音閣、呂祖殿、影壁等建築,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遺蹟點。

臨清運河鈔關是京杭大運河之上八大鈔關之首,也是千里運河之上僅存的鈔關古建築羣。

運河鈔關位於馬市街104號,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臨清鈔關升爲戶部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理關稅。鈔關古建築羣自運河而西依次爲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佔地四萬平方米,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

鈔關遺址內現有鈔關歷史展、鈔關廉吏展、鈔關發票展等展覽。

舍利寶塔位於衛運河之濱,是運河四大名塔之一。

舍利寶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爲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爲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東宛園被稱爲江北的水鄉,雖然是仿古建築,但最能代表600年繁華的臨清運河商都的勝景。東宛園以臨清繁榮的明清市井文化爲背景,具有鮮明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主體建築圍繞“三街十二巷”佈局,分爲運河文化體驗區、主題文化創意區、運河公園遊賞區、文化休閒娛樂區、文創特色產品購物區、酒店配套服務區六大功能片區。

東宛園打造金瓶梅文化長廊、紫雲街、運河漕運碼頭、戲臺、府衙、西門藥店、西門慶府院等標誌性景觀,通過拋繡球招親、縣令巡街、縣令審案、走街串巷商賈小販、絕活劇場等“互動劇目”,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景觀,恍如走進了運河千年歷史煙雲之中。

臨清,運河商都,活着的運河古城,行走在中州古城的街巷裡,探尋千年大運河的漕運文明,一磚一瓦似乎都訴說着中華民族不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