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傳奇人物 袁雪芬過世
在中共建政後主演「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引發香港邵氏公司跟進拍攝同名黃梅調電影,從而在兩岸三地帶動半世紀以上的梁祝風潮,大陸傳奇越劇大師袁雪芬本月19日撒手人圜,享年89歲。
新越劇創始和實踐者
袁雪芬被譽爲新越劇的創始者和實踐者。105年的越劇史,袁雪芬參與了78年。在她和同儕致力下,越劇如今在大陸是僅次於京劇的第二大戲種。中共建政後,袁雪芬和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被選爲中國戲曲界的4位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也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與開國大典。袁雪芬所創立的「袁派」以委婉纏綿、韻味醇厚著稱,由於她對越劇的貢獻,生前被上海越劇院聘爲榮譽院長。
越劇於20世紀初期發源於浙江農村的「小歌班」。袁雪芬因家貧,11歲加入越劇班,很快走紅。到了40年代,她和一羣同儕(被稱爲「越劇十姊妹」)發動越劇改革,把嶄新的戲劇型式元素加入傳統戲曲中,並結合當代社會題材,包括把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改編成越劇《祥林嫂》,演出大獲成功,從此豎立新越劇的里程碑。
至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故事,早在越劇前身小歌班時期就有《十八相送》、《樓臺會》兩折,1919年發展成越劇大戲《梁山伯》。1945年,袁雪芬與另一位名家範瑞娟合作,演出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1950年,上海越劇院排演該劇,首度加入末尾「化蝶」的段落,併成爲中共建國2週年國慶的觀賞節目,從此名聲大噪。
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新中國彩色電影,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範瑞娟扮演梁山伯,祝英臺由袁雪芬飾演,創下新中國電影賣座紀錄,更成爲後來李翰祥爲香港邵氏拍攝黃梅調版的範本與靈感。
然而,儘管在戲曲界擁有重要貢獻與地位,袁雪芬在文革時期仍遭整肅批鬥,被隔離關押長達7年。她被抓走的18天前剛生下小兒子。據說她個性強硬,被批鬥時從不求饒掉淚。儘管身處五花八門的表演界,她給自己定下的行事規矩是:不許閒人到後臺,不唱堂會,不拜客,布衫素食,不參加任何應酬。在去世前,她給自己準備了一套素白衣褲和平時愛穿的白襯衫,遺囑內容十分簡單,只交代3個兒子葬禮務必從簡,並將她的骨灰撒入與故鄉曹娥江一水相連的黃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