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向縱深推進
本文轉自:中國城市報
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 綜合實力再上臺階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向縱深推進
■中國城市報記者邢燦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4月08日 第 06 版)
近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第四場“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在會上介紹,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全面啓動。
當前,在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大灣區建設熱潮涌動,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正朝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
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灌溉。廣州國際金融城是廣州致力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示範區,將充分利用好其作爲廣州市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片區的優勢,推動粵港澳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項目合作。
大型吊車、運輸車、泵車、罐車等施工車輛來回穿梭,焊接聲、切割聲、錘打聲此起彼伏,工人鉚足幹勁奮戰施工一線……連日來,在由廣州市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建築集團)承建的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基礎設施及商業配套項目建設現場,呈現出一派火熱勞動景象。
廣州建築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樑湖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當下,廣州建築集團正加速推進2000多個在建項目建設。這些項目遍佈大灣區,涉及南沙開發、城市更新、機場改擴建等多個領域。項目建成後,將極大提升大灣區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吸引更多世界知名企業投資大灣區、紮根大灣區、建設大灣區。
實際上,廣州建築集團的行動是大灣區爭分奪秒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廣東省2024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省將安排大灣區項目987個,年度計劃投資6492億元;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安排大灣區鐵路項目32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7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6個,年度計劃投資共1410.7億元。
此外,爲了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廣東省還將安排綜合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類項目共計266個,年度計劃投資3942億元;同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建設,安排科創項目20個,年度計劃投資65億元。
“軟硬聯通”雙向發力
4月1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迎來出境車流高峰。據港珠澳大橋海關統計,當天海關監管進出境車輛超1.95萬輛次,創口岸開通以來歷史新高。
隨着“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相繼實施,港珠澳大橋成爲港澳旅客“北上”出行的熱門通道之一,這座於2018年開通的超大型跨海大橋變得愈發繁忙。
近年來,隨着快速交通的連接,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2018年廣深港高鐵通車運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2019年南沙大橋投入使用,2023年廣汕、汕汕高鐵運營……“硬聯通”正不斷拉近大灣區城市時空距離。
如今,廣東高鐵運營里程達2838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更加完善;港珠澳大橋建成運營,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1小時通達。大灣區機場羣旅客年吞吐能力超過2.8億人次,港口羣集裝箱年通過能力超8500萬標箱;航線網絡覆蓋全球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貿易港口。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有望再提速。2024年廣東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廣東將重點抓好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互聯互通等9項工作,包括建成深中通道等16項;同時,推進續建廣湛、深江、珠肇等高鐵,以及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粵東城際鐵路、汕頭廣澳港區等鐵路專用線。
“硬聯通”完善的同時,大灣區“軟聯通”也在不斷加速推進。以營商環境爲例,大灣區啓動建設“數字灣區”,108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粵港跨境通辦,“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深入推進,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廣州市黃埔區西基島是“廣深港澳”科技走廊上的關鍵節點,規劃建設有建築面積388.5萬平方米的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製造創新中心。此前,廣州建築集團已完成中心一期項目,並導入了華南最大的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灣區智造”,集聚了產業鏈上下游百餘家企業。
在“灣區智造”工廠車間,數以千計的預製疊合樓板、樓梯板、雙T樑在流水線上成型。這些裝配式構件將被搭建成具有標準化、一體化、信息化特徵的智慧建築,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製造創新中心對標世界先進園區,利用廣州建築集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裝配式科研、製造水平,帶動整個西基島的發展。”樑湖清介紹說。
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製造創新中心的建設,正是大灣區加快打造中國科創高地的生動註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5年多來,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科技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科技力量佈局不斷完善。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順利運行,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掛牌,建成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超50個,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協同創新持續深化。中央和廣東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5個重點專項、13萬餘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港澳開放,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5家機構獲批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試點單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4年蟬聯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獲批,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揭牌。
企業一直是大灣區創新活動的重要角色之一。樑湖清介紹:“廣州建築集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與兩院院士開展科研合作,與世界級頂尖實驗室建立合作關係,研究全世界頂尖的裝配式建築前沿技術,做好面向未來的技術儲備。”
優質生活圈加速構建
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港珠澳大橋上車輛川流不息,穗深港三地間的高鐵客流源源不絕……有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逐夢大灣區內地城市。
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舒糖)CEO何耀威的辦公室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第一高樓——長富金茂大廈,人站在落地窗旁可以一眼看到對岸的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加強了深港的聯繫,也爲來深創業的“港青”提供了便利。舒糖的創始團隊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其中不乏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舒糖能夠吸引並留住衆多來自香港的優秀人才,這與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加速構建密不可分。
當前,港澳居民來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更加便利。廣東省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超過8萬人,48所院校支持香港學生升讀本科;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87家,孵化港澳項目4800餘個。
同時,大灣區高品質生活環境不斷優化。“港澳藥械通”指定機構增至19家,累計批准臨牀急需進口藥品27個、醫療器械21個。香港服務提供者在粵開設或運營養老服務機構7家,港澳居民在粵參保近3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投入試運營。
此外,“美麗灣區”建設也在深入推進,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交流機制不斷完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大灣區分中心啓用。
珠江兩岸闊,灣區氣象新。粵港澳三地攜手同心,持續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活力涌動的世界級城市羣,正在伶仃洋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