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追憶袁隆平,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5月22日下午1時許,湖南日報發佈消息證實,“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此前5月22日上午,據CNTN和中國電視報發佈消息稱,“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上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消息一出,隨即引發輿論熱議,諸多媒體及網友轉發相關消息緬懷袁隆平。
但該消息隨即被闢謠,據紅星新聞最新消息,22日上午十點五十八分,記者撥打袁隆平原始秘書楊耀鬆的電話,對方稱此事爲謠言,沒有此事,正在準備闢謠。
另據澎湃新聞消息,從袁隆平院士秘書楊耀鬆處獲悉,網上關於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袁隆平目前在醫院,身體狀況不太好。“我們目前正在醫院”。此後,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諸多官媒亦報道稱,“袁隆平去世”爲假消息。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追憶袁隆平:不一樣的雜交水稻之父
1952年,有個學農業的中國小夥,經過重重選拔,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飛行員的資格,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一生將和天空打交道。但命運這種事,誰又說得清。
當時,國家鼓勵大學生投身到國家經濟建設當中,於是這個小夥被原路退回,繼續在西南農學院讀書。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改變,卻爲之後的驚人鉅變埋下了種子。這個差點成爲飛行員的小夥,叫袁隆平。
學農,是袁隆平小時候就有的想法。
說來有趣,僅僅是因爲老師帶他們去一個私人的園藝場裡郊遊,小小的袁隆平看到亮紅桃子掛樹梢,翠綠葡萄懸頭上,頓時覺得農業的世界,太美了。
長大後,他就報考了西南農學院攻讀農業。
雖然這途中,他差點成爲國家游泳隊隊員、空軍的飛行員,但還好,老天又把他拉回了軌道上。
如今,袁隆平因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而被世界熟知,但這稱號來之不易。
1960年,袁隆平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爲雜交水稻帶來了可能性。
1965年,袁隆平在14000多個稻穗中找到6株可供實驗的不育株。
14000多個稻穗中找6株,這需要極致的細心,和極大的耐心。
當時的人們不懂袁隆平在做什麼,就覺得他是個無所事事、整日在田裡晃盪的頑固分子。
最開始的成果,並不如意:和常規稻對比,雜交水稻的稻穀產量反而減產5%,稻草卻瘋狂增長。
有人說風涼話,袁隆平不卑不亢,條理清晰地反駁:“表面上看這個實驗是失敗的,但本質上我們是成功的,稻草增產證明了雜交水稻的優勢,我們技術選擇不當,改進技術,把這個優勢發揮在稻穀上”。
目標清晰的人,哪有時間管得了別人的看法,他們只顧風雨兼程,一往無前。
一次不成功,就兩次、三次、五次,實驗到一百次總會出成果。秉持着這樣的想法,袁隆平和團隊研究的雜交水稻最終問世了。
這震驚了中國和世界,雜交水稻可增產20%,一年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這無疑讓在饑荒邊緣掙扎的中國人,大大鬆了一口氣。
不僅如此,袁隆平還把雜交水稻帶到了非洲,極大增加了非洲的糧食產量。至今,馬達加斯加的20000貨幣上,還印着雜交水稻。
年輕時,老師給袁隆平的評語是:愛好自由,習慣散漫。
那時候,別人出勤都打卡,只有他不打。打不來,這個愛好自由的人,哪能被打卡這種事束縛呢。
年輕時逃過了打卡,年老時卻逃不過帶團隊。同樣是個麻煩事。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他:“帶的都是精英,精英難不難帶?”主持人剛問完,袁隆平抓耳撓腮,整個處於崩潰的邊緣……這精英得難帶成什麼樣,把歷經了風風雨雨的老人急成這個樣子。但每每提及成就,袁隆平就特別雲淡風輕。
去年,“袁隆平說英語”被推上了熱搜,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驚訝:“以爲袁爺爺的農業技術過硬,沒想到連英語都這麼牛。”話傳到袁隆平耳朵裡,他只是說:“我這是破碎英語”。
袁隆平特別不服老。他經常說:“我是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他曾經說過:“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試驗田的路上”。這句話,他一直踐行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袁老千古!
相關報道;
袁隆平逝世 晚年他還有兩個未圓的夢想
今日(5月22日)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50多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爲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
“乾瘦、黝黑、小平頭,同幾十年前最初進入大衆視線時一樣,袁隆平似乎沒什麼改變”這是2019年袁隆平受領國家勳章時人們對他的印象。
在一次採訪中,袁隆平對記者們講述了他晚年時光的日常。
“晚上睡前,再想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麼樣了,有沒有病蟲害,天氣有沒有乾旱。”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這位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老人,當天就返回湖南,他心裡放不下自己的稻田。
袁隆平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他晚年還有兩個夢沒圓:“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禾下乘涼夢”就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更高產、超高產,目前正逐步接近這個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希望超級稻走出國門。
— 雜交水稻之父—
超級稻畝產1100公斤 “遙遙領先全世界”
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鶴立雞羣”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飽滿,籽粒多達230粒,仔細一推算,用它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纔不過五六百斤。
“把它收起來第二年播下去,結果沒有一株像它‘老子’長得那麼好,高的高,矮的矮。”袁隆平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原來抱有很大的希望,結果我失望了,失望後突然來了靈感,正是雜交稻纔有分離現象。”
1964年,袁隆平再次發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時9年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爲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1996年,當時的農業部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難題,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
“我們遙遙領先全世界。”袁隆平在中國工程院的一次座談會上表示。
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幾十年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不斷改良。雜交稻目前已經覆蓋了全中國和許多國家。據央視新聞2017年報道顯示,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佔比57%,產量佔比65%。
— 一生熱愛禾苗—
90歲高齡仍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
2019年,年近90歲了,袁隆平還是風塵僕僕的樣子。他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長期在袁隆平身邊工作,“袁院士經常教育青年科技工作人員:電腦上是種不出水稻的,鼓勵大家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只要有人去他家裡請教討論雜交水稻工作,他總是熱情接待,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也要認真交談雜交水稻。”
接受採訪時,袁隆平坦言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很激動,同時他更把這個榮譽當成一個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峰。”
他談到自己目前的兩大任務,一個是繼續搞雜交稻,要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我希望今年的示範田,實現畝產1200公斤、每公頃18噸,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
據瞭解,目前全國有四個示範片正在攻關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其中兩個示範片有望在今年10月就實現畝產1200公斤。
— 耄耋之年—
晚年還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袁隆平給自己定的另一個任務則是備受關注的海水稻。
“我打了一個報告給總理,希望他支持這方面的研究,他批了‘非常同意’,要特事特辦,成立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袁隆平說。
他算了筆賬: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十年之內發展耐鹽鹼水稻一億畝。
“這是什麼概念呢?300億公斤。相當於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
海水稻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研究,但普遍來看進展不大。“我爲什麼擔當這個任務呢?我們有雜交水稻的優勢。”袁隆平說。
他透露稱,研究團隊現在正加緊爲海水稻的研究繼續努力,目前已經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內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國多地開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畝產達620公斤,研究團隊有海水稻雜交育種優勢,“我們很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他提高了一些音量:我們還是很有信心能完成這個任務,希望大家對我們工作給予支持。
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袁隆平有時候也怕自己跟不上節奏:“搞科研癡呆就完了。”
“之前醫生給我測試,問我95+13是多少,我一下子答出來,這說明腦瓜子還管用,加減乘除心算還算得出來。”他高興地比畫着。
“一畝田有幾千萬穀粒,算起來可不得了。”袁隆平還有很多穀穗數、穀粒數要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