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的夢》講述袁老的故事
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週年的日子。猶記得一年前,驚聞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衆人哀嘆。
原因無他,袁爺爺對中guo乃至世界雜交水稻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讓大家吃飽了肚子,不再爲餓肚子而發愁,因此我們感謝袁爺爺。
可能在物資富足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很難想象,在糧食匱乏的年代是怎樣的光景。
很多時候,我們許多人提起袁隆平,可能想到的就是新聞裡那個熟悉的面龐,知道他是“雜交水稻之父”,卻不知道他研究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
好在一些優秀的影視工作者將袁隆平的故事拍成影視作品,讓我們可以通過文藝作品,進一步瞭解袁隆平。
月小牙目前看過的唯一一部講述袁隆平故事的劇就是《功勳》。
《功勳》其實是單元劇,通過八個單元講述的是八位功勳人物的故事,袁隆平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事是《袁隆平的夢》。其他七位有屠呦呦、黃旭華、申紀蘭等。
《袁隆平的夢》從袁隆平最早工作的湖南懷化安江農校開始講述。
袁隆平一開始並不是研究雜交水稻的,而是研究紅薯和番茄,但發現這些作物無法有效解決糧食危機(作物優勢無法遺傳),才轉而研究雜交水稻。
因爲種種原因,袁隆平曾去到農村生活,目睹了當時的農村裡,大家對大米的渴求:
唯一剩下的稻穀只有來年春耕的種子,爲了保護這些種子,負責看守的農民,甚至晚上睡覺都要帶着槍。
袁隆平借住的農民向水生家裡,水生的老父親廣田叔說,其他主糧吃了會泛酸,只有大米纔是好東西。根據當地的習俗,去到另一個世界前,要吃一碗大米飯。
但遺憾的是,廣田叔爲了臨死前能吃上一碗米飯,拖着病體強捱了幾個月,最終還是沒能吃上一粒米就抱憾去了另一個世界。
廣田叔的死,也讓袁隆平感到深深地愧疚:身爲農學家卻讓農民無米可吃,這鞭策着袁隆平更加用心鑽研雜交水稻。
月小牙看這段的時候,也是非常難過,難過是因爲廣田叔的悲劇,也是過去千百年來,千千萬萬老百姓悲劇的縮影。
只是難過之餘有一絲慶幸,因爲袁隆平研究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困擾我們幾千年的飢餓問題在幾十年後已成爲了歷史。
我們不會再受主糧問題所困擾,更不會連吃碗白米飯都如果奢談。
然而,研究雜交水稻之路豈是一帆風順的?《功勳》的故事裡,讓我們看到袁隆平更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功勳》除了以接近寫實的風格講述故事,也塑造了不少精彩角色。
(1歲的袁隆平和母親以及哥哥袁隆津)
例如袁隆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導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功勳》中,也多次通過回憶的方式,展現袁隆平母親華靜女士對袁隆平的教育和影響:
逃難路上,遇到神農像時,對神農的致敬,在小袁隆平心中播撒下對農業的敬重;天上敵機轟鳴,可農民寧可被炮彈炸死,也不願耽誤播種,讓袁隆平認識到農時或者說農業規律的重要性……
(管相桓)
除了母親,劇中那個勸袁隆平研究水稻的水稻專家金學農,據說原型是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求學時的老師管相桓。
管老本人也是個水稻專家,是他向袁隆平的廣大學生傳授水稻種植相關學識,爲袁隆平日後的水稻研究打下了專業基礎。
還有劇裡那個對袁隆平掏心掏肺的摯友譚胖公,據說真有其人,袁隆平在獲得功勳勳章時,還提到過這位摯友,並表示一直都在懷念他。
(《功勳》裡的譚胖公)
和鼎鼎有名的袁隆平相比,袁隆平的母親、老師、摯友也許在多數人心目中可能只是一個名字,一張模糊的照片。但他們對袁隆平的影響就像春風化雨。
《功勳》將這些人物搬上熒幕,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也算是對袁老的一種安慰。只可惜,劇還沒播,袁老就去世了。
當然,《功勳》裡怎麼能少了袁隆平太太鄧則的故事呢?鄧則女士本是袁老的學生,也是農學出身。劇裡簡單提及了兩人相知相扶的故事。
其中最浪漫的一幕,據說現實生活中也確有其事,那就是鄧則有次在參加籃球比賽過程中,袁老因爲媒人的鼓勵,居然當即求婚,幾天後兩人就舉辦婚禮,成爲終身眷侶。
誰說袁隆平只是新聞裡那個苦心鑽研的農學專家。喜歡拉小提琴的袁老,浪漫起來也很迷人好不好。
我是元氣女文青月小牙,做娛評中的泥石流。原創不易,侵權必究。你還知道袁隆平的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