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造神”陷阱,官媒發文闢謠,揭開了53歲刀郎的“真實現狀”

最近,刀郎儼然被人們塑造成一位孤獨的英雄。

他不被內地的主流音樂圈放在眼中,卻一次次地打破世俗的桎梏,人們爲之拍手稱快。

而他的演唱會成爲了“封神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現場爲他歡呼,爲他搖旗吶喊。

然而,在喧囂的狂歡之下,等待着刀郎的卻是一場捧殺。

被《紐約時報》報道是假的,“中國真正的音樂人”的評價更是假的。

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什麼是真實。

喧囂的捧殺

到底應該如何評價刀郎?

至少肯定不是“中國真正的音樂人”這樣的捧殺。

客觀地說,他是一名十分優秀的音樂人。

他演唱會的火爆程度足以證明這一點。

也許你沒聽過刀郎的歌,更沒去過刀郎的演唱會。

但你一定在短視頻平臺刷到過關於刀郎演唱會的消息。

你會看到,刀郎和歌迷一起淚灑現場。

你也會看到,臺下的歌迷熱情似火,跟着刀郎合唱一首首老歌。

你還會看到,刀郎的演唱會人氣火爆,屠榜熱搜,四海兄弟,爲刀而來。

甚至,很多官方媒體也會“蹭熱度”,報道刀郎的演唱會。

央視網文旅打頭陣,用刀郎的歌曲作背景音樂,帶頭宣傳這位傳奇歌手。

可以說,在熱搜方面,能和刀郎演唱會一較高下的,只有去年被曝出假唱的五月天了。

刀郎的粉絲們熱淚盈眶,這一天,他們等了十年。

而“羅三碗”爲了這一天也等了很久,同時也付出了很多。

如果他僅僅靠《2002年的第一場雪》《衝動的懲罰》這樣的老歌復出,那麼他的演唱會絕對不會如此火爆,還會被批評“炒冷飯”。

但刀郎用一首《羅剎海市》高調復出,再加上互聯網之間流傳的他和內娛之間莫須有的恩怨話題,熱度一下子就起來了。

刀郎復出後,人們對他的追捧和營銷近乎瘋狂。

甚至傳出了《紐約時報》高度評價他爲“中國真正的音樂人”的消息。

但是,在網絡之間流傳的卻全都是用顯微鏡才能看清的《紐約時報》的圖片,似乎是有意地模糊處理。

此外,圖片中的紅色字體和《紐約時報》的常用字體並不一致。

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官媒下場闢謠:這張所謂的《紐約時報》高度評價刀郎的照片是假的。

不僅如此,網上有很多關於刀郎演唱會的假消息。

很多人爲了蹭流量,將其他歌手演唱會的照片拼接到刀郎身上,再加上鼓動人心的標題。

這不是捧殺是什麼?

其實,以刀郎演唱會的火爆程度,是完全不需要這樣的虛假營銷的。

不顧一切地吶喊“刀神”的結果,只會是樹大招風,人紅招黑。

人人都知道刀郎的復出並不容易,那麼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輝煌,而不是用假大空的消息捧殺。

從出道到現在,刀郎一直都存在爭議。

但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他觸碰紅線,否則不會有人能撼動他在歌迷心中的地位。

十年了,刀郎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羅三碗了。

流浪的歌手

在之前,很多人對刀郎的評價一直和“土”掛鉤。

在歌曲MV中,刀郎總是面色深沉,一頂黑色鴨舌帽遮住前額。

他穿着簡單的外套,沾着灰塵的牛仔褲,用他那獨具特色的滄桑嗓音唱着自己的歌曲。

刀郎的歌曲以民謠爲主,旋律簡單,卻很容易直擊人心。

他的歌詞很簡單,不追求黑深殘,也不刻意堆砌辭藻,通俗易懂卻飽含深情。

他的歌曲,像是訴說自己的經歷,簡單卻富有力量。

刀郎的一生都在漂泊。

他出生於四川省,但天南海北都是他的家。

還沒成年時,他就離開家鄉,獨自在天地之間漂泊。

重慶、西藏、海南、陝西......

漂泊像是他的選擇,也像是他的一種宿命。

他四處流浪,最後來到新疆的風沙茫茫的戈壁。

他在這裡組建了樂隊,還娶妻生子。

但是沒有安全感的日子依舊繼續。

樂隊分分合合,夫妻感情破裂。

事業上面也不順利,他推出的一張專輯僅僅賣了兩千多張。

回想兒時,他出生於文工家庭。

他和哥哥關係不洽,父母也沒時間照顧他,音樂是他唯一的朋友。

17歲那年,自卑又敏感的他開始流浪。

如今成家立業,然後家破業荒。

他愛過,然後他沉默,繼續在人海里漂流。

也許,流浪纔是刀郎的天賦,而音樂則是他最美的追逐。

刀郎再次踏上旅程,獨自一人行走在茫茫戈壁中,和維吾爾族的人民住在一起。

他說,這是讓生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樂創作中。

人情冷暖,悲歡離合,刀郎嚐盡了人間百態。

當時的舞臺,沒有掌聲,沒有聚光。

只有刀郎那懸崖邊緣不認輸的倔強。

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向上努力的人。

他的技能日臻完善,風格日漸成熟,唱、詞、曲樣樣在行,門門精通

2004年,經過沉澱後的刀郎不再沉默。

一張專輯,二百七十萬張正版銷量。

什麼叫一鳴驚人,這就是一鳴驚人。

《2002年的第一場雪》風靡一時,很多出租車司機都一邊開車一邊播放這首歌曲。

但刀郎十分低調,每當聽到有人播放這首歌曲,他轉頭就跑。

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但這一切與他無關。

這首歌帶有一點點憂傷,一點點奔放,一點點的朗朗上口。

這三點,就構成了一首金曲神話。

走紅之後的刀郎和李宗盛強強聯手,推出了新專輯《喀什葛爾胡楊》銷量再創新高。

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這位滄桑的歌手,稱他爲“唱片行業拯救者”。

但是樹大招風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不被接納的歌手

刀郎作爲一名實力派歌手,在華語樂壇上卻屢屢不得志。

那些在音樂領域有着更高成就的前輩似乎並不喜歡他。

楊坤曾評價他的歌曲:

就連高曉鬆也跟着湊熱鬧,揚言稱刀郎的音樂就應該丟進垃圾桶。

歌壇“大姐大”那英也曾公開點評:

這一切都表明,內地的主流音樂圈好像並不歡迎刀郎。

但刀郎對此沒有任何抱怨。

曾經,有記者問:

刀郎說:

當時,有很多網友站出來支持刀郎,認爲內娛是在故意打壓他。

不管刀郎對此作何迴應,不可否認的是,在遭遇主流音樂圈否定後,他逐漸隱退了。

他像是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蒙面俠客。

毫無跡象地走紅,又毫無徵兆地消失。

2012年,在隱退前的最後一場演唱會中,刀郎情到深處,潸然淚下。

他手抹眼淚,哭得像是一個孩子。

也許,只有蒼茫戈壁和悠揚羌笛才能讓他的內心獲得片刻安寧。

多年之後,當那些打壓他的人以爲他繳械投降時,他又高調復出。

《羅剎海市》橫空出世,席捲樂壇。

捲土重來

自《羅剎海市》發佈以來,那些曾經不認可刀郎音樂的歌手都被捲入其中。

那英更是首當其衝,大量網友對着廚子摔碗,貼臉開大:

當刀郎高調舉行巡迴演唱會霸榜熱搜時,那些不認可他的歌手的失敗是必然的。

當時的那英不管是出於何種心態作出那樣的評價,她絕對想不到自己會有這一天。

被刀郎的粉絲推到風口浪尖之上。

嘲諷、調侃、吐槽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妥妥的迴旋鏢。

顯然,很多網友在造神的同時,想當然地認爲刀郎的新歌是他的復仇主題曲。

汪峰否定了所有的關於他貶低刀郎的傳言,並對刀郎的新專輯作出了客觀的評價:

既沒有過高吹捧,也沒有刻意博輿論好感。

汪峰的這番評論,體現出了其作爲音樂創作人的專業素質和個人修養。

當刀郎新專輯《山歌寥哉》推出時,很多粉絲打着刀郎的旗號網暴那英、汪峰。

而這張專輯的核心優勢諷刺抨擊網暴現象,這何嘗又不是一次機緣因果下全社會參與的行爲藝術。

汪峰的評價十分中肯:

一直以低調著稱的刀郎,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認可。

而他演唱會的火爆程度足以證明他得到了認可。

但他絕不希望自己被造神,被捧殺。

音樂即人生

刀郎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強勢的資源。

他的成功,唯有努力而已。

西北風光、人間煙火、人情冷暖......

這些都是他的創作靈感。

他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大衆的普遍認可,不需要刻意強調。

更不需要通過“造神”和造謠來證明他的實力。

朋友,當我們來到刀鋒演唱會現場。

會發現他穿着樸素的搭配,歲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許多痕跡。

刀郎就那樣簡單地站在那裡,看盡潮起潮落,從容且淡定。

沒有神秘的面紗,也沒有強者的傲氣,有的只是坦誠和微笑以及哭泣。

每當這個時候,也許我們才能感受到刀郎曾經的開心與痛快,憂愁和苦悶。

從滄桑的歌聲中,我們能感受到來自西北戈壁的豁達與悲涼。

這是他的音樂,也是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