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中國同齡的美展爲何一票難求

一展瞭解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的新風貌、新發展。國慶假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該展以豐富的主題、多樣的門類、琳琅滿目的作品,成爲黃金週一票難求的大展。據悉,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3個分展區展出4814件作品,第二階段在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686件進京作品。

與新中國同齡的美展

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與新中國同齡,75年來始終與時代同向同行,努力推動中國美術發展,推出了一批名家名作,爲繁榮中國美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五年一屆,作爲中國美術領域的最高展覽平臺,在引領美術創作方向、推動美術事業發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國美術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美術家切磋技藝的重要平臺。

據瞭解,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共設13個分展區,展出4814件作品,累計參觀人數已經達到229萬人次,在這些作品之中優中選優,再評選出686件進京作品,此次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據中國美協有關負責人介紹,參展作品呈現近年來美術創作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徵:一是展現“國之大者”,以豐富的丹青畫卷爲時代塑像、立傳、明德;二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在美術創作中彰顯鮮明的“人民性”,以“大美術”方式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三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堅持守正創新。畫家李前表示:“對於我們美術工作者來說,非常希望能夠在這樣的展覽中,展現出自己五年來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美術是一種語言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國家重大建設到百姓煙火生活,從綠水青山到城鄉新貌……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王平談到此次美展內容時表示:“美術是一種語言,觀衆觀看此次展覽,是欣賞美術家用美術的語言講述時代中國發展的故事。”

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中國美術館一號展廳看到的首幅作品,就是以中國航天爲題材由賈巍創作的《大國崛起·飛天》,該件作品創作於2024年,取材於國家博物館的一次航天展,中間是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飛天”,兩側是火箭發動機。賈巍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是自己首次用色粉進行創作。”

美術創作者不僅視野開闊、手法多樣,而且深入生活、精微體察,塑造了各行各業勞動者、建設者、奮鬥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參展作品《暖》中,畫家李傳真試圖以真誠、溫情的視角講述一個平凡卻動人的農民工中秋團圓的故事。談及日常創作,她說:“我是農村出身,一直都在關注農民工羣體,我的創作長期都是畫身邊的人和事。”由於長期關注,李傳真筆下的農民工形象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我在2004年畫這個羣體的時候,感受到他們基本上不敢正眼看人,他們的面貌狀態稍微有點懼怕生人。隨着時代的發展,近些年畫了一羣80後、90後、00後的新生代的農民工,他們在工棚裡歡度中秋的場景,你可以感受到年輕人的那種朝氣蓬勃、向上陽光。”

美術作品的“新貢獻”

除了用美術展示美之外,此次美展還展現了實用功能,一件《北京社區微花園——居民參與式生活美學環境營造》累積了十位藝術家十年的心血,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侯曉蕾告訴記者:“從‘社區微花園’到‘街區微花園’,‘微花園’作爲一種城市綠色微更新的社會治理途徑,能夠有效營造生活美學,改善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間。”從這件作品可以看出,這些“微花園”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營養,“老北京遛鳥”“鬥蛐蛐”“糖葫蘆”“滾鐵環”“放風箏”“轉風車”“兔兒爺”等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景觀藝術裝置,提升了街巷的人情味兒和生動性。

除了《北京社區微花園》,觀衆還能在展覽中看到《長白山國家森林步道景觀規劃》《石窩劇場》等設計項目中,美術工作者走進社區、田野,將藝術應用於城鄉規劃、鄉村美育、生態建設之中。如何更好地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和人民?這些展覽作品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給出了答案。

“當代美術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堅持守正創新,通過融合創新來展現中國文化精神的當代價值。”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說,“我們要以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爲新的起點,秉持銳氣,繼續探索,推動中國美術向高質量發展,爲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24日,觀衆也可以通過“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專題網站720度“雲上看展”。文/本報記者王磊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