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華語女明星退圈,內幕來了

華語天后孫燕姿,在公衆視野中消失了很久。

一度成了年輕人口中的「冷門歌手」。

不久前,她再一次宣佈演唱會暫停。

原因讓人始料不及——

「因爲兒子小升初。」

很多網友感到驚訝。

「新加坡教育也這麼卷嗎?」

「明星也有這種煩惱?」

一部時隔5年剛剛回歸的高分紀錄片裡,我看到了答案——

《他鄉的童年2》

周軼君,導演兼主持。

曾經是全球唯一常駐加沙的戰地女記者。

很多人認識她,可能通過《鏘鏘三人行》《圓桌派》中犀利的發言。

或是直面性騷擾等尖銳議題的談話節目《第一人稱複數》。

但近幾年她真正被全網刷屏,還是5年前的這部《他鄉的童年》。

當時,身爲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對教育充滿困惑。

爲尋求教育的答案,隻身前往芬蘭、印度、日本等國家,探尋究竟什麼是兒童教育,並拍出了這部紀錄片。

因爲內容豐富、新穎,而富有啓發性,一時廣受好評。

豆瓣高達8.8分。

很多即使沒有育兒煩惱的人,也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會動情落淚。

這一部延續了前作,內容依然高質。

地點包括了,新加坡、德國、法國、新西蘭、泰國。

一上來,就讓我們看到新加坡教育有多卷。

很多地方和中國相似。

比如,校內減負,校外有人付。

爲了不給孩子太多學業負擔,小學生下午兩點就放學,也沒有太多作業。

但放學後,卻馬上會被家長接去補習班。

國內,「高考」被視爲人生的分水嶺。

而在新加坡,分流提前到了小升初。

這也與新加坡的升學制度有關。

小學畢業會考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的成績,直接決定學生是去普通中學,還是直通大學的重點中學。

考試競爭異常激烈。

重點小學中,一個班三十多個人,只有前幾名有機會考入重點中學。

爲此,家長都牟足了勁。

很多小學生每天放學後,至少要補三四門課。

除了英語、華文、數學等基礎課程外,音樂、美術等興趣輔導班也不會落下。

新加坡有很多類似國內小飯桌的機構,能直接從學校接送孩子。

除了提供午飯和看管服務外,還會安排額外的習題。

很多培訓機構都位於商場內。

同一個商場裡,有不同補習機構和興趣班。

週末時,不少學生會在商場裡待一整天。

方便去上不同的課程,不用耽誤路上的時間,也不必擔心安全問題。

在補習班裡,甚至能看到很多低齡兒童學習高年級的課程。

顯然,大部分都是被家長逼迫的。

一個五歲小男孩,提前學一年級的數學,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

但一到休息時間,孩子們立馬生龍活虎。

其中一個小男孩拿出一袋自己收集的石子玩了起來。

很快就被老師批評——

「你看別人在幹嘛,你在幹嘛。」

不得不感慨,這全球統一的批評話術啊。

最讓人意外的是,在新加坡,對孩子進行適度的體罰是合法的。

商店有專門賣的體罰用的藤條。

很多新加坡小孩,都嘗過它的滋味。

在很多家庭,這已經是代代相傳的教具了。

雞娃的父母,都是怎樣一羣人呢?

節目中可見,大都是中產階層以上。

周軼君隨機採訪了一個學霸小學生的家庭。

得知孩子父母都是科技與金融行業的高層,母親還獲得了博士學位。

他們爲了讓兒子進入頂尖小學,買下離學校不到一公里的學區房。

不過,並不是有了學區房,就能進入附近的重點小學,而是要參與抽籤。

抽籤時,38個孩子,只有20個名額,沒抽中的父母當場落淚。

當然這也並不稀奇,據這位家長表示,花幾百萬新幣(1新幣≈5.4人民幣)買學區房的家長,在這裡比比皆是。

無論多麼擁擠的賽道,還是有無數家長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可以想象,青少年心理疾病問題嚴重。

自殺,是新加坡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學業壓力被認爲是關鍵要素之一。

不同於新加坡教育給人強烈的既視感。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完全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

雖然不同國家、學校的教育方針各不相同,但都注重人格的個性化培養和全面發展。

像在德國,嬰兒階段就會培養古典音樂的興趣。

整個社會,對孩子的包容度極高。

有專爲寶寶開放的音樂會。

父母帶着孩子坐在地毯上聆聽,不必擔心孩子哭鬧。

表演者穿行在小孩堆裡演唱,哪怕得不到理想的反饋,也常常是一臉滿足。

一場寶寶音樂會的售價僅2歐元。

‍德國一所小學,會讓孩子直接接觸性、死亡等禁忌話題。

會藉助圖片、模具等,用最直觀的方式講清生理學知識。

允許學生提出各種「大膽」的問題,並一一做出回答。

甚至會細緻講述避孕套的使用方法,告訴他們如何挑選合適的避孕套。

在傳授生理學知識時,還會傳遞積極開放的性別觀念。

老師會告訴學生,男女的行爲並不是刻板的,比如女生也可以剪短髮,也可以喜歡卡車。

爲了讓孩子從小就能超越固有的性別界限,將認識自我放在第一位。

對於這類教育,家長都十分支持。

周軼君站在中國父母的立場,詢問德國家長會不會顧慮性教育有些太早了。

家長表示沒有一點擔心。

她認爲,預先了解性知識會讓孩子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也更清楚在何種狀況下該向父母求助。

更讓我訝異的是德國小學的歷史教育。

老師會在課堂上給小學生講述二戰時期德國向猶太民族犯下的罪行。

並不會因爲他們年齡小,就避開沉重、深刻、複雜的問題。

甚至唯恐學生的感觸不夠深刻,老師還會帶學生親臨歷史現場。

周軼君試着詢問孩子的感受,發現他們的確都有鮮明的反戰意識。

而且能站在全人類遭受痛苦的角度,理解和反思這段歷史。

比如,有一個小女孩認爲,國家做錯了,但人民沒有錯,是希特勒想要發動戰爭。

還有一個女孩表示,戰爭不是好事,但能從錯誤中學習到經驗。

這還沒完。

在法國,小學生甚至已經開始接受哲學教育。

他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圍坐在一起,討論蘇格拉底,討論從生到死、從愛到惡等抽象的概念。

孩子們會說出:「說起愛時,我有些喜悅也有些悲傷。」

也會發出疑問:「沒有愛我們還能生活嗎?」

當他們做情景表演時,周軼君將一個孩子的筆狠狠摔在地上。

然後她發現,孩子們在描述她的行爲、猜測她的意圖,而不是將她飾演的角色定義爲「惡人」。

孩子們釋放出的同理心和對外部世界開放、包容、充滿想象力的態度,正是幼兒哲學教育的目的。

就像一個老師所說的,大人的話往往分量太重了,讓孩子無法自由、放鬆地思考,也就很難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

很多學校會在寬鬆的實踐活動中,幫孩子探索天性和自我。

比如一個幼兒園裡,低齡兒童被允許在地上爬,但必須在指定區域內。

但老師並沒有用圍欄或高一點的門檻去阻攔,只是貼了一段膠布。

小孩還是可以爬過去,只是他會看到爬過去後老師是不同的態度。

目的是爲了讓孩子理解規則存在的意義,而不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規則所束縛。

新西蘭很多小學,重視孩子的戶外活動。

他們會順從孩子的天性,允許他們做很多看似危險的活動。

當然,更多細緻的安全防護工作,比如檢查木頭有無釘子等,都是老師的幕後工作。

新西蘭教育相信,接觸自然的戶外活動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幫他們更好地學會與他人相處,也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焦慮,降低霸凌事件的發生。

周軼君觀察了幾個小孩後,發現他們都有很強的安全意識。

他們知道,在揮動棍子時,應該慢一些纔不會傷到人。

一個小孩在接受採訪時相當自信地說:「我懂得如何與人爲善。」

學校老師也表示,這裡從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安全事故。

德國一所低齡學校,像現實版《窗邊的小豆豆》。

同一個教室裡,每個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先學。

讓孩子憑着興趣,掌握新知識。

而不是在獲得知識前,先學會互相比較。

現在我們常說西方人的鬆弛感,也能在孩子身上見到。

在他們的教育中,看不出明顯的權力關係。

一家兒童博物館的標語,出自聯合國兒童法律章程,已經在向孩子灌輸人權意識。

「你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你覺得冷,你就穿外套;如果你覺得熱,你也有權脫掉。」

德國教育的鬆弛感則則體現在:

一方面德國教育體系鼓勵學生犯錯,並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另一方面,德國的雙軌制教育系統給出了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兩條同等分量的發展路徑,爲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減少了很多人因單一教學模式造成的挫敗感。

周軼君採訪了一位在德國生活的夫妻,發現很多人哪怕選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但學到一半再退出重新選擇,也不會有任何精神負擔。

從德國極低的失業率就可看出,他們從實踐到價值觀,真正做到了只看分工,不分貴賤。

難怪很多人說,簡直像在看科幻片。

當然,東西方對照,並不是爲了拉踩。

不能忽視背後各不相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氣的浸潤。

新加坡內卷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新加坡缺乏礦產、土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爲推動經濟增長,政府只能投資於人,通過提升國家的創新力、生產力和競爭力,使新加坡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中佔據優勢。

相對應的,西方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較早,已形成了較爲成熟的經濟體系和教育體系,足以應對更復雜的教育難題。

而現實也比想象中複雜。

內卷這一特徵並不足以囊括全部的新加坡教育。

片中也呈現了,新加坡有「全納」幼兒園,兼收普通孩子和有生理缺陷的特殊兒童。

健康孩子的父母也樂於將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讓孩子學會手語,習慣和很多患有殘疾的孩子和睦相處。

他們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品格發展。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也提供了職業教育的路徑,像廚師技術學校等。

很多人還是可以跳出內卷的單一競爭模式。

新加坡學校也不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也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幾乎所有學校都必須按照保健局的規定,嚴格管控食堂。

不提供油炸食物和高糖飲料。

校內還有免費的牙科診所,規格和配置都和校外專業口腔診所無異。

新加坡幾乎所有學校,都爲了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掛着不同時區的鐘表。

使得新加坡的學生從小就意識到,他們站在各種文化和各種國際關係的交匯點上,是面向更大世界的公民。

這也可以看出,雖然都是內卷,中國的內卷和新加坡的內卷,還是存在很大不同。

新加坡的內卷,更多表現爲追求卓越和個人成功。

而中國的內卷,多數還是受生存壓力影響。

因爲人口龐大而密集,教育和競爭市場也更爲激烈。

事實上,東亞社會都有很強的內卷屬性。

就像韓劇《浪漫速成班》中,全度妍飾演的母親一開始不太注重成績,她希望女兒不必揹負太多壓力,輕鬆成長。

但沒想到,因爲競爭激烈,女兒踏實讀書也拿不到好的名次,爲此深感挫敗。

最終,這對母女也被迫報名各種補習班,加入了內卷大軍。

但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或許,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能夠跳出這一賽道,選擇更輕鬆的路徑。

片中也呈現了,很多在國內沒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被父母送到泰國後,稍微用功就能考上和國內985同等水平的清邁大學。

只不過,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像周軼君說的,東亞人總以爲犧牲當下就能換取美好的未來,但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

想方設法逃避高考的學生,在出國後,即使如願考上了理想學校,但又要面臨文化認同、社會發展和家庭矛盾等新的考卷。

選擇直面高考的學生,即使過了這條獨木橋,也會像脫口秀演員的那句吐槽:

「高考完了,人居然還要活下去?」

因爲單一的價值取向沒有改變。

在孩子身上承載了過多家庭榮譽和希冀的觀念沒有改變,對競爭和失敗的敏感沒有改變。

那麼,即使跨過高考,也不過是開啓了另一個難捱的賽道。

每個離開學校的學生,還是要依靠自己去完成那段被遺忘的成長教育。

就像韓劇《畢業》中,男主拼盡全力考上名校,畢業後聽父母的話去了大公司,卻反而越來越茫然。

得到一切後的他,最終決定放棄一切去做補習班老師,反思教育的意義,重新審視最初決定命運的考題。‍‍‍‍‍‍‍‍‍‍‍‍‍‍‍‍‍‍‍‍‍‍‍

看到很多人說,這部紀錄片讓人想哭。

它讓我們看到,成長居然可以是輕盈又幸福的事。

讓我們意識到,教育有時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但有時也很簡單——把人當作人。

不預想完美的小孩,不許諾虛幻的未來,纔不會輕易落得兩敗俱傷。‍‍

而在中國,何時才能讓教育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依然難以想象。

不過,或許,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東亞教育存在太多問題的時候,改變已經在發生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