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老外出攻臺秘笈─中共打來很容易?

自從美國華府智庫「2049計劃研究室」(Project 2049 Institite)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於去年底出版《中共攻臺大解密》並引起廣泛討論後,相關的臺海攻防戰再度成爲關注焦點,也成爲政論節目的哏,不過很可惜的是大部份批判的人並沒有完整的看過這本書。

▲(圖/遠流出版提供)

《中共攻臺大解密》一書結構

這本書分爲八章,依序是何以中國一定要侵略臺灣?爲何臺灣是火藥庫、中國攻臺警訊、中國攻臺計劃、攻臺計劃遭遇的困難、臺灣應戰方案、如何避面戰爭與未來情勢演變。前面兩章論及臺海兩岸自1949年後的現況,並涵蓋到1954年一江山戰役與大陳撤退,1958年823砲戰,1996年飛彈危機與2016年臺灣民選政府等4次危機。

期間並提及二戰時期美軍攻打臺灣所規劃的堤路作戰(Cuteway Operation)與中國1949年失敗的金門戰役;二戰末期的美軍規劃以20萬陸軍、10萬名陸戰隊搭配4000艘船與1000架飛機,希望3個月內穩固佔領臺灣,並以此反問中國在1949年時,在毫無海空優的狀況下,膽敢進犯臺灣?第三章爲中國攻臺警訊,第四章算本書精髓:中國攻臺計劃。

攻臺計劃主軸爲傳統的登陸作戰,作戰軸心爲先攻臺北之後肅清各城市再派兵佔領全島;第一階段的作戰主要爲空中封鎖與轟炸行動,包括引發心理戰、飛彈攻擊、電磁攻擊與太空作戰,衛星的作用主要是提早發現美軍航艦打擊羣位置。作戰講求持續的轟炸行動與速戰速決,以免外力介入。

第二階段爲兩棲登陸作戰,中國軍將以空機降與兩棲登陸方式入侵金門與馬祖,之後再攻陷澎湖與臺灣,第三階段爲登島後的島上作戰階段,主要登陸地點想定爲一處大沙灘、附近有機場港口方便後續梯隊跟進,鞏固灘頭堡後以閃電方式進攻內陸,之後才進行「清鄉作戰」。

第五章涉及入侵臺灣時可能碰到的問題。大環境的考量爲美國介入、國內動亂與鄰國可能的入侵作戰。第六章臺灣應戰方案主要論述「固安作戰計劃」並以先前軍方在八仙塵爆意外,說明軍方快速應變能力。七、八章爲美國亞太戰略與未來情勢演變。除了內文外,書後附表詳列臺灣與中國涉臺攻略的部隊作戰序列,相當有參考價值,若以此書爲底再度思考臺海防衛作戰的本質,相信有助於我軍建軍備戰。

島嶼防衛作戰的優缺點

臺灣國防困境是中國軍費逐年攀升,能使用的攻擊方式趨於多元,臺灣難以應付。優點是,臺灣地域過於狹窄,能防守的地點容易預測,可集中兵力防守。第一個缺點爲中國軍費近年因經濟成長而以兩位數字增加,使得中國空軍機艦得以大幅度新建或是增補,光是去年機艦的遠程訓練次數就突破往年,遼寧號航艦也於今年1月再度南下操演。要跟監遼寧號航艦每次遠訓,所牽涉到的海空軍機艦數就相當龐大,每次中國軍機穿越島鏈飛進防空識別區時,空軍也要派遣在空機。

面對中國火箭軍的短程彈道飛彈威脅,按照軍事常理,防守方需準備複數以上的防空飛彈備用,但中國短程彈道飛彈數量卻逐年增長,臺灣軍方要準備多少枚天弓與愛國者飛彈因應?即使準備了複數以上的防空飛彈因應,雖然飛彈多以飛彈箱的方式製造、保存與運送,但相關的後勤補保作業還是相當龐雜。

最後一個,可能也是最要命的是,臺灣三軍主戰裝備服役時間過長,武器性能提升與新購裝備未籌獲前的空窗期太長,容易爲敵可趁。空軍三型主力戰機服役超過20年,陸軍M60戰車面臨性能提升與否的關卡,海軍主戰艦艇服役年限也多半超過20年。相對的中國海軍艦艇近年卻是以「下水餃」般的方式陸續下水服役,臺灣海防與海權的維持面臨嚴峻的挑戰。

但也由於地域狹小,許多關鍵地點可以集結重兵設防,加上臺灣海峽這道天塹,使得傳統的兩棲登陸防衛作戰變得可能。

▲在常備打擊、後備固守的戰略指導下,未來臺海交戰時,這批應召兵員將守住第一線灘岸,固守第一線後再由裝甲或其他單位殲敵。(圖/軍聞社)

兩棲登陸作戰爲所有作戰類型中最複雜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以影響到登陸作戰,例如海底地形、風浪、潮汐、洋流等。偏偏臺灣海峽終年平均風速97%不適合登陸,風力4到7級,海峽平均寬度200公里,最近的地點爲平潭島到新竹沿岸。考慮到上述天候因素,可以得知最適合中國遂行兩棲登陸作戰的月份爲:3到4月底以及9到10月底之間-東北季風暫歇,颱風尚未生成之際。當然全球氣候變異會使得天候有些許變化,但大致的時間點可是可以提供守軍參考。而且中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能量與載具還是有限,這些都構成入侵軍發動登陸作戰時的限制因素。

第二是臺灣海岸線雖然很長,但最適合登陸的灘岸卻限縮於14到18處「紅灘」上,有的紅灘正面臨海岸線侵蝕與流失問題,雖然就國土保育來說這不是好事,但對守軍而言就是少了一處該防守的灘岸。這幾處灘岸的登陸寬度有限,每個登陸區(LZ)約莫可容納1營約500人左右的兵力,寬度約3到5公里,守方可集中優勢兵力防守。若敵考慮到登陸之後需奪取港口與機場,隨即劍指臺北的話,那可以斷定敵軍想在八里─蘆竹─大園─觀音一線上岸,防守方需固守永安、竹圍、南寮漁港與臺北商港。若敵登陸後可將有限兵力固守在省4號與66快速道路兩處,防止敵軍東進奪取桃園國際機場。

▲陸軍在接裝阿帕契直升機後全部配置於601營,應當可以打擊登陸臺灣北部灘岸的中國部隊。(圖/中華民國陸軍)

最後則是現代戰爭需要龐大的後勤支援,因此大軍進犯前一定會有一些徵狀,這些都是攻臺前的警訊。首先是備戰警訊,這包括黨政軍要員連續開會、通訊與運輸量大增、機場與港口運量增大、民用航班的可能縮減與可能的核子試爆。第二是後勤,中國東南地區的鐵公路與基礎建設將翻修與擴增。第三是偵察量的提升,在影像與偵察衛星通過臺灣的次數提高外,拖網漁船與其他偵察載具的探知行動也會大增。這些跡象都有可能被美軍影像衛星偵照,或我方散佈在金門、馬祖、烏坵等監聽站截聽,可先行預作動員準備。

臺灣應戰方案

攻臺前,中國可能不以常規方式進行,有可能是以宣傳與破壞,包含心理、法律、輿論的新三戰開啓,之後進行戰略上欺敵與戰術奇襲,而潛伏在臺灣的「第五縱隊」也會伺機而動。去年中國機艦頻繁繞臺除軍事意義外,也有部份是心理戰因素使然。

臺灣高層在接獲相關攻臺情資後,各級部隊接獲警訊後,要預備的事項相當多,而且是多方面進行。首先是強化政軍高層要員的安全,避免對方發動斬首作戰得逞,相關重要軍事裝備得先做好電磁防護。

在「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戰略指導下,防衛作戰第一階段爲動員部隊與保有戰力,包含反斬首作戰與後備動員,三軍則遂行戰力保存。第二階段爲聯合阻絕,主要是打擊入侵軍在航渡時間的脆弱戰力與載具,在無法有效反擊的狀況下,或許能以部份兵力攻擊北京與上海等大都會地區–易思安著書論點爲人所詬病之處。第三階段爲國土防衛階段,偏重地面部隊作戰。

後備指揮部所轄業務事實上相當龐雜,除各後備部隊的人力征用外,物力的徵用也是一大列管項次,包含交通運輸工具的車、船、機以及各類工廠等。前文14處可能的登陸地點此時可加強灘岸防禦工事(100到200公尺),包含高低潮間的障礙物與水雷的布放,而根據易思安引述《工兵學術月刊》的資料,這14處登陸地點只需布放4788枚地雷、構成約150公尺到4公里的雷區即可,這會節省許多防守兵力。

▲岸置反艦飛彈陣地通常配置堅固掩體,能以扇形打擊方式封鎖狹窄海域,目前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已有機動載具,可視狀況機動至發射陣地。(圖/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進入戰力保存階段時,部份空軍戰機將飛往佳山基地,清空臺灣海峽空域,讓地面防空武器能夠發揮效力。陸軍機步、裝甲、砲兵與工通化羣也都進入陣地並保存戰力。後續爲聯合阻絕與國土防衛作戰階段─國防報告書與固安作戰計劃的想定。

詳細計劃作爲與作戰方案可能無法盡如人意,但軍隊承平的日常就是做這些攻防想定與演訓,所有想定的優缺點會在日後研討時更佳細化與精確。

啓發

雖然有人以《1995年閏八月》的2017年版來形容這本書,但這也提醒了大衆,其實臺灣一直是一個「閃燃點」(Flash Point),臺灣軍方得隨時準備應戰,雖然書中有些應戰方式太過偏離軍隊現況,但這也刺激了臺灣軍方,既然一位老外都能根據公開資料出書論述,那身爲臺灣的中高階軍官,當然也要更精進各種作戰想定,以利未來可能的臺海防衛作戰。

好文推薦

尤里安/刺針飛彈250枚─例行性軍售還是捍衛臺海領空?

尤里安/菲國雅米島駐軍 蘭嶼要塞化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尤里安,現任軍事戰略評論員,淡江戰研所畢業。本文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