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必選董事長不跟合夥人玩了
趕在上市一週年之際,一則"分手"公告,讓"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股價一瀉千里。
日前優必選發佈的公告顯示,公司創始人兼CEO周劍分別與趙國羣、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及夏佐全結束一致行動人關係。此舉可能會導致優必選控制權的分散,因爲各股東持有的投票權均少於30%,不再爲其控股股東。
天眼查顯示,目前周劍、趙國羣、夏擁軍、王琳、熊友軍及夏佐全,對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爲24.77%、0.59%、2.64%、1.96%、1.98%和5.47%,周劍仍爲第一大股東。
上述消息發出後的兩個交易日,優必選股價累計跌超43%。
解除一致行動人協議和股價暴跌,引發了市場對優必選的多番猜想。比較多的是兩種聲音:一、股東們內部可能發生了分歧;二、股東們可能會在接下來進行減持。
就解除一致行動人協議和外界猜測的"內訌"等問題,源媒匯向優必選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如今,在特斯拉、小米、小鵬、廣汽、奇瑞、長安等新老車企頻頻入局和看好之下,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持續上升。看似利好優必選,實則伴隨大牌名企的不斷加入,優必選面臨的競爭也日益激烈。
規模化應用場景尚在尋找和培育,長期可持續的商業化模式也有待驗證,加上連年虧損,此番遭遇"內訌"困擾的優必選,將會迎來怎樣的命運?
內部動盪
近日,就股價暴跌一事,優必選迴應:公司股東長期看好人形機器人業務的發展,並對此有充足的信心。公司創始人兼CEO周劍已披露股份禁售一年的長期鎖定公告,同時也尊重股東對於Pre-IPO股份處置有不同的計劃。
這樣的答覆,二級市場並不買單。截至2025年1月2日收盤,優必選股價持續走低,錄得53港元/股,跌幅3.55%。
得不到股民們的青睞,與前文提及的"內訌"猜測或有一定關係。
綜合市面消息來看,優必選內部的"路線之爭",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從面上來看,周劍對於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有着明確的規劃和堅持。他堅信人形機器人是未來AI的最佳載體,並認爲人類因爲有情感屬性和社會屬性,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才能與人類實現更好的交互。
此前,周劍曾表示,儘管有人質疑爲什麼要做人形機器人,而不是四足、輪式或履帶式的機器人,但他堅信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黃金賽道,並認爲人形機器人未來能夠做到主動交互。
不過,在優必選內部,對於是否應該繼續投入研發人形機器人,還是轉向其他類型的機器人,如四足機器人,存在不同的聲音。有股東認爲應儘快實現商業化,也有的認爲應繼續加大投入研發,以保持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優勢。這些分歧,或許是導致周劍和其他股東"分手"的主要原因。
內部意見相左,還反映在被外界視爲優必選最強兩大部門之一的"研究院"身上。
早年優必選研究院主要由深圳研究院和北京研究所(下稱"北研所")兩部分組成。
2021年9月,優必選北研所負責人趙明國因身體原因離開優必選。趙明國的離任引發了優必選研究院的人事地震,導致北研所徹底解散,walker機器人團隊的核心人物相繼離職。
綜合報道顯示,北研所出走的技術骨幹主要去了小米、傅利葉等公司。之後,優必選深圳研究院謝錚、劉益彰等核心骨幹也接二連三離開。技術骨幹批量流向各大企業,爲此優必選又被稱爲"業界黃埔軍校"。
對於趙明國的離職,曾有媒體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是因爲趙明國與周劍意見不合,最終導致分道揚鑣。離職兩年後,趙明國加盟其弟子程昊創業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擔任首席科學家。
路線分歧、技術骨幹流失等內部動盪因素,某種程度上也導致公司決策混亂,從而影響運營效率和經營情況。
連虧難止
上市後的優必選,經營狀況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虧損和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常年告急。
財報顯示,2023年優必選實現營收10.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08億元增長了4.7%。
從營收上來看,2021年至2023年間,優必選常年保持增長態勢,對應營收爲8.17億元、10.08億元、10.56億元,同比增長10.4%、23.4%和4.7%。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營收持續走高,同比增長86.6%,達到4.87億元。
營收的持續上漲,卻遲遲未能解決優必選的虧損難題。
源媒匯統計,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分別虧損9.18億元、9.87億元、12.65億元、5.4億元,三年半時間累計虧損37.1億元。虧損超過了營收。
連虧難止背後,優必選面臨着兩大難題:一是高額研發投入;二是尚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商業化模式。
2023年,優必選研發投入達到4.9億元,佔到同期總營收的46.4%;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2.28億元,同比繼續上漲。
從商業化落地來看,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產品聚焦工業製造、商用服務等場景,規劃分爲三個階段:2023-2024年在工業場景中測試,2025-2027年逐步實現規模商業化,2028-2033年拓展到複雜任務場景。
爲了實現第一階段目標,過去兩年,優必選頻繁將人形機器人產品下放到各大工廠"打工"測試,尤其是汽車工業場景。
2024年,優必選旗下人形產品先後走進比亞迪、東風、一汽以及吉利等汽車工廠實訓,並聲稱其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收穫超五百臺車企意向訂單。
即便如此,優必選的營收大頭仍來自非工業應用場景。
從業務上來看,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人工智能教育業務實現收入1.61億元,同比增長112.9%;其他行業定製智能機器人業務實現收入9087.9萬元,同比增長309.5%;消費級業務實現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105.5%。
換言之,頻繁的進廠實訓,短期內並沒能給優必選帶來更多的收入。
中長期來看,作爲"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必選未來有沒有可能收穫更多車企訂單?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汽車等下游工業領域,被視爲人形機器人可能最早實現規模化應用的落地場景,加上AI等熱門概念的持續推動,各大車企蠢蠢欲動。
2023年,小米將人形機器人業務剝離,成立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並獲得亦莊國投的戰略投資;同年,比亞迪入股智元機器人,持股比例達到3.76%,並在2024年末傳出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團隊;蔚來汽車也已於2023年組建了人形機器人團隊。
除此之外,上汽集團、奇瑞汽車、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小鵬汽車等,均在2024年宣佈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
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一場採訪中更直言,理想未來將100%投入人工智能,並會做人形機器人。另外,特斯拉也早已推出人形機器人產品"擎天柱"。
一邊,是多金、技術實力雄厚且自帶下游應用業態的主流新老車企;另一邊,傅利葉、智元機器人、達闥機器人、波士頓動力等在資本加持下,正在快速崛起,並攜手各大車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優必選還面臨着資金告急的情況。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4.27億元。
腹背受敵之下,優必選還能否在未來順利拿到更多車企訂單,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內憂外患之下,優必選留給市場的想象空間還有多大,尚且不論。外界更關心的,或許還是優必選何時能實現盈利,以及會不會倒在規模化應用和商業化來臨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