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齡執行長劉宥彤理財心法曝! 偏愛5種保單、美國科技股基金

永齡基金執行長劉宥彤表示,保險與其他投資工具相比,「較爲保本」。(圖/翻攝自劉宥彤臉書)

記者陳依旻/臺北報導

在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投入選舉的那段時間,劉宥彤也以能言善道、落落大方等形象成了幕後亮點,而「斜槓人生」也是她的代表作,除了是永齡基金會執行長,還有許多頭銜,例如臺灣新創競技場創辦人、吉品養生共同創辦人、選秀節目導師,甚至是Podcast主持人

攤開她的職涯更是精彩,當過電視節目執行製作行銷助理電視臺記者、公關等等,甚至還考過「保險經紀人」,賣過一陣子的保險,談到保險,她說,「我手上保單蠻豐富的」,像投資型保單、紅利型保單、醫療險是、癌症險、失能險,「保險與其他的投資工具相較『比較保本』。」

保險相較其他投資工具保本

不僅賣過一陣子的保險,對保險有一點了解,劉宥彤強調,在大多人都還沒有保險意識的20歲,她就開始買保險,一部分是因爲家庭緣故,父母從小離異,跟爺爺奶奶住了一段時間,也跟媽媽住過一段時間這樣,較缺乏安全感;另一部分是,出社會出的早,18歲考上大學就已經開始在工作,一有能力就幫自己投保了,想說萬一出了什麼事就可以照顧好自己,「好像很淒涼,但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這決定是對的,『就是不要麻煩別人』。」

以她親身經歷,保險可分成兩部分.20到30歲的話可考慮投保壽險,萬一發生不幸,身上就會有一筆錢,不會造成別人的負擔,有點像是「1人保,等於全家保」的概念;第二,假設是家裡的經濟來源,就要對保障稍微重視一點,因爲一旦發生意外,不光是沒有收入,生活中還會出現更多的開銷,等於是雪上加霜,建議可以考慮重大疾病類型的保險;收入比較多之後,可進一步規劃子女的教育基金或者規劃退休生活,「我都是用風險趨避的角度去看」,劉宥彤說

至於其他喜歡的投資工具,劉宥彤直言,自己生活型態屬於「1天打魚,8天曬網」,有很多事情會讓她分心,並不會是一個很有紀律投資人,不太適合波動上上下下的市場,對股票沒有太大興趣,在華視當社會線記者的時候有過投資賠錢的經驗,當時薪資不錯,就想買股票,但每天道聽塗說,看別人推薦就跟一下,導致本金50、60萬,經過7、8個月只剩一半,大概 2、30萬,自從那次經驗,她就覺得股票可能不是一個很適合她的理財工具。

「身上擁有的股票絕大部份是待過的公司有配一些股票,或者是因爲投資一些公司而有」,自己買過的很少,硬要講的話,曾買過開發金、合庫金融股或各產業龍頭股,但已好幾年沒碰過,對她來講,一旦手上如果有很多股票,就會心心念念着它,還是喜歡不需有太多心理負擔的投資工具,「因此轉而每月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

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較容易抓住市場波動的平均值

劉宥彤分享,投資蠻多種股票型基金,鍾愛美國大型市場科技股的基金組合,「我對科技相對蠻瞭解,美國科技股有一個特色,就是核心能力非常強,所謂的核心強是美國創新公司很多,科技很進步,最近看了一下自己的投資部位『幾乎沒有不賺錢的』。」劉宥彤指出,進場的時候才30出頭,現在已超過20年,年報酬率最少10%,選擇投資股票型基金組合加上每月定期扣款,優點是容易抓到波動的平均值,不會感受到大波動,蠻適合和她一樣不喜歡大起大落的的投資人,並進一步強調,市場很好的時候,股票型基金很賺錢,市場狀況不好,也不會跌得很慘,整體預期投資年報酬率如果想要7、8%,「如果有稍微佈局,都不是太困難」。

認識劉宥彤的人就會發現,她對物質並不是太追求,幾乎沒什麼名牌包,她笑說:「用環保袋就可以了」,存錢只有3大目標,第一,有一筆固定的錢,待孩子大了,有機會能讓他們選擇,是不是想要出國讀書,如果想,錢已經幫他們準備好了;另外,自己也在慢慢還房貸,趕快付完,就會比較輕鬆;第三,退休後可以不愁吃穿的生活,「我覺得這樣就蠻好的,物質我沒有太大的需求」,劉宥彤強調,人對於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情,失敗機率就非常高,投資這種事情,不一定非得要很厲害,但要有紀律,要每天關心,不可道聽塗說,就比較能夠懂得如何去賺錢跟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