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研發充電電池、降低鋰電池成本 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專研離電池有功獲獎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今(9日)公佈,本屆由美國學者「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學者史丹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與日本學者吉野彰(Akira Yoshino)共同獲得。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林俊成指出,鋰電池的發展,不只使用材料變輕,更讓電池享有很高能量的電量儲存、攜帶方便,大量使用在科技應用上。
林俊成說明,今年3位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的貢獻都在於鋰電池研究,其中爲高齡97歲的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被學術界尊稱爲「鋰電池之父」;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則是在1970年代初期開發全球第一塊功能齊全的鋰電池,吉野彰(Yoshino Akira)是現代含鋰鹼性鋰離子電池(LIB)發明者,曾獲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The Nobel Prize)
林俊成說,早期的電池是不能充電的,並且內藏有毒物質,使用大多會造成環境污染,但是鋰電池的發展,不只使用材料變輕,更讓電池享有很高能量的電量儲存、攜帶方便。而諾貝爾獎的頒獎結果,最關鍵的是彰顯科學研究對人類的貢獻,得獎者均研究均與一般民衆日常生活相關。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顏宏儒也分析,惠廷厄姆在1970年代研發全球第一個可充電電池,但當時受限於材料太貴,無法商業化,古迪納夫在1980年代研發新材料,可以降低鋰電池成本,並提高效能,吉野彰隨後則是延續古迪納夫的研究,將陰陽兩極的電池特性使用在鋰電池上。
顏宏儒說,諾貝爾獎的頒獎在於彰顯科學研究對人類的貢獻,近年來隨着氣候變遷問題受到關注,能源議題因此越來越重要,因此今年各界都預測,太陽能或鋰電池有可能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