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需求波動、供給過剩和供給衝擊
(學之智經濟原創)
在很多人看來,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甚至使用通脹一詞表示物價上漲,使用通縮一詞表示物價下跌。嚴格意義上講,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存在本質區別。物價上漲是指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上升,也就是商品或服務變貴了。通貨膨脹則是指流通中的貨幣變多了,形成資金規模的膨脹效應,其本身並不反映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變化。簡單地將物價上漲現象歸結爲通貨膨脹造成的結果,這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那是因爲,通貨膨脹只是引起物價上漲的諸多原因中的一種,並且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沒有直接對應關係,甚至有時候貨幣供應量和物價呈現出負相關關係。在宏觀經濟運行中,影響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有三個:需求、供給和貨幣供應量。
需求對價格波動的主導性作用
供需決定價格,這是市場經濟的非常簡單的最基本原理之一。當供給大於需求時,由於商品的供應量相對較多,而需求量相對較少,這會導致商品的價格下降;當需求大於供給時,由於商品的需求量相對較多,而供應量相對較少,這會導致商品的價格上漲。因此,價格是市場的風向標,通過價格變化能夠準確掌握經濟的供需狀況。在影響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中,需求起到主導性作用。
可以觀察到,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需求往往處於擴張狀態,物價也處於較快上漲過程中。幾乎所有經濟體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都表現出物價上漲狀況。從1970年到1990年的二十年間,日本經濟快速增長,CPI年均漲幅達到5.6%,累計上漲了近190%。從1980年到2000年的二十年間,中國經濟快速增長,CPI年均漲幅達到7.4%,累計上漲了近330%。
有效需求擴張將促進物價溫和而均衡的上漲,這是較爲理想的狀態。市場需求的增加通常引起價格上漲,從而牽引供給的擴張,推動市場達到更好水平的新均衡點。溫和的物價漲幅表明經濟保持活躍,市場供需關係能夠保持動態平衡,有助於經濟的增長,也有助於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提升。面對溫和的物價上漲,消費者的預期購買力將適度削弱,將促進當前消費需求的釋放。這種溫和的價格上漲能夠爲生產者提供足夠的激勵來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市場需求。
然而,如果投機需求和無效需求盲目擴張,引起物價劇烈波動和上漲,就會對經濟帶來較大的破壞力。當短時間內需求增長過快,而供應無法跟上,價格就會大幅上漲,將引起消費者恐慌,進一步加劇需求擴張和漲價壓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需求過快的擴張極易引發投機行爲,導致價格遠高於其基本面價值,產生市場過熱問題,進而形成泡沫,推升宏觀債務和槓桿率。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股市、樓市等資本市場,也存在於農產品、消費品、易耗品等市場。前些年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出現瘋狂的投機熱,從“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軍”,投機需求嚴重擾亂了市場。
供給過剩與供給衝擊
在有效需求帶動物價溫和上漲的過程中,供給的穩健擴張是理想狀態。供給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供給過剩引起價格下跌,供給衝擊引起價格上漲。
供給過剩是現代經濟發展較爲普遍的現象。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生產型國家,產能的擴張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製造業利潤率普遍較低,其重要原因在於產能過剩成爲普遍性和反覆性問題,嚴重壓低了產品價格和盈利空間。
19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紡織行業大發展,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產品價格跌破成本線,很多企業停產倒閉;1998年之後,小煤礦猶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出現產能嚴重過剩、資源浪費、安全事故頻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國家撤銷了煤炭工業部,關閉了半數以上的煤礦;2006年之後,伴隨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快速增長,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重工業快速擴張,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等20多個行業逐漸出現產能過剩,後來國家不得不開展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工作。
近幾年,產能過剩行業不僅僅存在於傳統工業領域,部分農業以及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苗條。2023年10月末能繁母豬存欄量爲4210萬頭,已連續36個月高於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生豬存欄量超過了4.4億頭,生豬產能已經連續三年過剩。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格跌到20元/公斤以內,比2019年的高點跌去了65%。許多大型養豬場嚴重虧損,只能憑藉融資實力在行業中逆勢堅持,期待挺過寒冬。甚至不少企業在虧損的情況下仍在擴大產能,目的在於擴大市場份額,試圖將競爭對手趕下擂臺。只有一些企業從市場中消失,部分低效率養殖產能被市場出清,才能重新回到均衡狀態。
在新興領域,各地方政府圍繞高技術製造業展開了新一輪產能擴張,以“新三樣”爲代表的一些新興領域很快就出現過剩。2023年光伏行業產能大幅增長,全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0%,產能過剩使得光伏產品價格連續走低,並且仍有衆多光伏新生產線處於建設階段。中國電動車產能佔全球總產能的60%以上,年產量已經超過1000萬輛,仍在快速擴張,不但加速了燃油車產能淘汰,而且出現電動車價格內卷、無序競爭,電動車行業已經局部投資過剩。鋰電池產業鏈也出現過剩,根據主要企業產線建設規劃,2025年我國磷酸鐵鋰產能將達575萬噸,而當年全球磷酸鐵鋰需求量僅爲267萬噸。碳酸鋰價格已經跌破了10萬元/噸,僅用1年時間就下跌了85%,充分突顯了市場波動之劇烈。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WIND、學之智經濟
相較於產能過剩,供給衝擊可能是更爲強烈的一種影響。這是因爲供給衝擊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具有突然性和不可控性特徵,容易導致生產中斷或供應鏈斷裂。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石油危機,其中最著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1975年、1978-1980年、1990-1992年,這是典型的供給衝擊現象。這三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生產和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物價大幅上漲加劇和經濟增長放緩。石油危機的發生通常與政治事件、戰爭、自然災害等有關,這些因素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範疇,宏觀經濟政策難以有效應對。
2021年以來全球物價高漲,其中存在各國央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嚴重的供給衝擊。一方面,新冠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鏈產生了嚴重影響,糧食價格和生活必需品價格大幅上漲,顯著擡升了物價中樞水平。另一方面,地緣政治事件疊加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顯著擡升了許多商品的生產成本,使得物價處於高位。總之,供給衝擊是一種非常可怕切危險的狀態。
(原創作品,請關注學之智經濟)
學之智廣義需求理論(往期文章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