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授:我一直弄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英國一位資深的教授,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曾發出感慨說,“我一直弄不明白,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換言之,爲什麼中國古代無論發生多麼大的叛亂和獨立,最後都會統一。

其實,英國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不夠透徹,甚至說還沒有理解到精髓。

中國“大一統”並非偶然

百家講壇王立羣教授在講述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時,就說,歷史的人都記住了秦始皇的貢獻,但實際上,秦始皇統一天下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的。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秦始皇之前,無論是他的父親還是他的伯父,已經爲他奠定好了打天下的基礎,當然,這也離不開嬴政本身的能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以鐵腕手段,滅六國、統天下,首次將分裂的諸侯國整合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經過楚漢之爭的激烈鬥爭後,再次統一了中國。

但漢朝滅亡後,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北方的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帶來了數百年的混亂與分裂。

隋文帝楊堅在公元589年完成了南北統一,宋元明清各代,無論面臨怎樣的內憂外患,都以維護國家統一爲首要任務。宋朝雖在軍事上屢遭挫折,但在文化與經濟領域實現了空前的統一與發展。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爲號召,重新統一了中國。

清朝入關後,康熙皇帝通過多次軍事征服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統治,確保了中國的大一統格局。

在中國古代,一提到統一中國,人們最先想到且認爲功績最大的往往是秦始皇嬴政。中國對秦始皇獨裁專制的評價由來已久,在古代,人們多將秦朝統治的殘暴歸因於他個人性格的暴戾和道德的低下,而忽視了君主專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近代以後,西方列強入侵,西方的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在民族危機與西學東漸的雙重作用下,人們開始反思君主專制制度。19世紀末,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逐漸形成,長城成爲了漢民族抵禦外族入侵的精神象徵,對秦始皇修長城的評價開始上升。

民國之後,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影響,長城進一步成爲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象徵,近代人對秦始皇修築長城的評價達到了歷史頂點。

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這些舉措在商業與日常生活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爲人們的交流與合作掃清了障礙。更重要的是,他使華夏大地再度統一、融合在一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華夏兒女團結一致,禍福共擔。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藉助外交和武力,依次平定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戰國時代結束,中國歷史進入到大一統的秦朝。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對“大一統”的執着,不僅塑造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

古往今來的大一統精神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大一統無疑是最爲閃耀的政治傳統之一。然而,對於大一統政治秩序這一重要概念,人們的理解卻常常存在諸多疑惑。

那麼,究竟什麼是大一統政治秩序呢?從歷史延續性的視角來看,大一統秩序是指統一的中央權威有效管轄中國地域而形成的政治秩序。

在現代,中國在接受現代價值約束的條件下,基本重建了大一統秩序。這種現代大一統秩序和觀念能夠有力地促進自由、平等、民主和正義等現代價值的實現。

在歷史上,“天命觀”等傳統政治思想曾是大一統秩序的思想基礎。這就使得一些人認爲,認可大一統秩序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擁抱這些與現代價值格格不入的傳統政治思想。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在傳承大一統精神的同時,對傳統思想進行現代性的轉化和創新,使其與現代價值相融合。

歷史上的大一統秩序是以王朝國家和君主專制爲制度載體的。這些制度載體在過去對於大一統至關重要,以至於人們常常覺得它們與大一統密不可分。

於是,就產生了如何在現代中國重現大一統秩序的疑惑。然而,現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我們可以在新的制度框架下,繼承和發揚大一統的精神內核。

這也引發了一種疑慮:大一統觀念如何與主張邊界清晰、主權平等的現代領土觀念相容,而不淪爲一種擴張主義觀念呢?

事實上,大一統秩序與觀念是與特定地域——中國地域——相關,並不包含“愈大愈好”的擴張意涵。

在中國的儒家經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深刻地反映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繫。然而,對於許多西方學者而言,歐洲的分裂和多樣性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而中國的統一則似乎是一種難以解釋的奇蹟。

正如那位英國教授所感嘆的那樣,他始終無法明白,中國到底是依靠什麼來維繫這一跨越數千年的文明大統一。

答案或許就在於中國獨特的地理條件。中國擁有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爲國家的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

同時,強大的文化同化力也是關鍵因素。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能夠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此外,深植於社會結構中的統一觀念,更是中國實現大一統的重要保障。

從古代的“天下一家”到現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的觀念始終貫穿於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古往今來,大一統精神一直是中國的核心價值之一。

中國必將再度統一

從作爲中國文明源頭的夏商周時代,大一統的觀念和實踐便開始萌芽。秦代,作爲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王朝,奠定了中國古典大一統的基本政治結構。經過漢代儒家的經典化,大一統成爲中國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成爲了衡量歷代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基本依據。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一個蓬勃崛起的新時代。在這輝煌的進程中,臺灣問題是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完全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

中國新型大一統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新型大一統的本質特徵。在近代古典大一統終結之後,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建構了中國新型大一統。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如同展翅高飛的雄鷹,迅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這爲和平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努力通過真誠的談判與積極的交流,尋求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在這條充滿希望的道路上,大陸展現出了極大的誠意和耐心。

在軍事上,大陸不斷提升自身的軍事實力,明確表明絕不放棄使用武力的選項。這並非是對同胞的威脅,而是爲了遏制“臺獨”勢力的冒險行徑,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大陸的軍事實力是維護和平的堅實保障,是對“臺獨”分子的有力震懾。

在外交上,中國大陸積極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合作,通過有理有據的外交努力,努力削弱國際上支持“臺獨”的力量。中國大陸以堅定的立場和卓越的智慧,贏得了廣泛的國際支持。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無論外部勢力如何幹涉,無論“臺獨”勢力如何掙扎,祖國統一的大勢不可阻擋。中國人民追求“大一統”的信念,已經深深融入了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這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執念,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

當今的中國,正以自信和堅定的步伐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在這一進程中,臺灣必將回歸祖國,完成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

在解決臺灣問題上,毛主席當年的一貫原則就是“只有一箇中國”。歷史已經證明,毛主席當年提出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和實踐,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影響。它體現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意願,順應了歷史潮流,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彩的一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問題一定會解決,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完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