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意外而揭露的千年傳說秦始皇永生的秘密
在1974年之前,誰曾會想到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下方,沉睡着一個兩千一百多年前的文明……
如今的兵馬俑1號坑
說到秦始皇陵的記載,可能要追溯到《史記》。司馬遷(前145—?)在竹簡上寫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1,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但歷史上很多人卻不知道陵冢及其地下墓穴的確切位置,與阿格拉的泰姬陵或巴黎的萬神廟不同,這個龐墓地在墓主人安葬後卻隱藏了起來,而在那些陪葬的寶物被埋入墓穴時,完成任務工人也會被反鎖在墓穴內殉葬,陵墓外的場地上會種植樹木,讓它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觀中。毫不誇張地說,在1974年前沒有人能想象到有這樣規模的陵寢掩藏在地下,即使是今日,秦始皇陵龐大的規模和複雜性仍然震驚世人。
等待挖掘的俑坑
這座陵寢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着秦始皇的故事,和屬於那個年代的傳說。秦始皇的性格、爲何故意隱藏的陵寢地址、兵馬俑的作用等等,隨着現今系統的發掘,和先進的考古及科學技術逐漸解開了謎團,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兵馬俑1號坑
色彩保存完好的兵俑
陵寢背後的野心 追尋永生的秦始皇
想要知道爲什麼秦始皇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修建陵墓,就要先知道中國古代的長壽觀以及帝王渴望長生不老的原因。秦始皇一生都非常害怕別人的謀害,多年的征戰和血腥屠殺之後,他又擔心那些受害者死後的靈魂尚在人間,伺機報復。他認爲只有長生不老,他的王朝才能夠永存。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得知,秦始皇甚至不願意聽到有人談論死亡。這種觀念是一種家庭流傳下來的傳統,大約在公元前400年,秦始皇的祖輩們就相信有些人已經設法免於死亡,得到永生,這種想法顯然對君主很有吸引力。
2017年3月7日的2號坑
秦始皇是追求永生的秦王室中的一員,他渴望能夠永遠地活着並統治天下,因此不斷尋找能夠保證永生的藥劑。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他非常願意相信法師和煉金術士的話。尤其是關於海上三座神山的傳說,因爲據說那裡的仙人擁有長生不老藥。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封禪書》中解釋說,雖然三座山都靠近陸地,但一旦船來到跟前,三神山反而在海水以下,這三座山便是蓬萊、方丈和瀛洲。秦始皇曾三次親自前往芝罘,登上嶗山的最高峰朝拜,以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公元前218年,他在一則銘文中記錄了他的登山情況,顯示出他對自然美景超乎尋常的熱愛。
車馬1號坑
在那個年代,人們認爲走向永生的第一步就是抑制身體的腐爛,這樣永生的人就可以在世界裡漫遊。除了難以捉摸的和虛假的法術之外,人們相信玉石和水銀可以有助於保存屍身。前者是中國人最崇拜的石頭,它不僅外表靚麗,常被當做護身符而備受珍視,同時它也是鍊金術和追求永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周朝和先秦時期,人們用高質量的拋光玉石製作斧頭、刀具和匕首,放置在墓穴之中。在周朝時期,玉也可以內服。《周禮》中稱“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在與靈魂交流之前,皇帝禁食沐浴,同時必須服下純玉的提取物。在《周禮》的另一段文字中,我們讀到玉是搗碎的,以便它可以與米飯混合。在後來的道教中,有着更進一步的觀念和信仰,即,認爲玉是靈魂的食物,因此能夠確保永生。這些放在皇帝墓中的玉器也代表六種神,即天、地和四季。在所有的禮制和儀式中,有一個玉府,他們控制着這些玉石的正確使用,玉石有各種形狀和尺寸,只有那些接受了天諭的人才能使用。埋葬皇帝時,這個官員用一塊絲羅緞穿過六塊玉上面的小孔將它們連接起來,向下放入墳墓。其中的兩個分別代表天和地。人類僅僅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是由宇宙創造而成。因此,如果宇宙力量以六塊玉的形式存在,那麼他在墳墓裡就和他活着的時候一樣,都要受其影響。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墳墓只意味住所的改變,如果屍體被六個神的形象所包圍,這就意味着他與神的夥伴關係從生前延續到了他死後的世界。的確,秦始皇不是周王,但是秦國早期吸收了周朝的教術,繼承了周朝的禮制,我們可以合情合理地認爲他採用並改進了許多周朝的做法。
出土的車伕俑
另一種材料就是古代中藥和鍊金術的關鍵成分——汞。事實上,這種以水銀的形式出現的化學元素是在常溫下人們發現的唯一液態金屬元素,這一點一直吸引着古代煉金術士和現代科學家,漢代早期的《神農本草經》中便對汞進行了描述。早期的煉金術士稱汞爲“長生不老藥”,相當於魔法石。在醫學上,它常常以硃砂(一種汞的硫化物)的形式使用,這種天然的硫化物主要來自陝西。硃砂及其近親甘汞也被中國人用於製造顏料、化妝品、肥皂和瀉藥。它們是粗糙、閃亮的粉末,略帶淡紅色。有人認爲,秦始皇使用的藥水中就包括這種粉末,因此很多人認爲秦始皇是死於汞中毒。但有專家認爲,在秦時代,這些藥物完全是由從植物中提取的有機物質製成的。因此,在墳墓內使用汞與尋求永生無關。而普遍的看法是,皇帝在水中加入汞以圖實現永生,並利用它來製造流動的水銀,直接用來保存他的屍體。
是實際大小一半的個人旅行戰車
秦始皇有着十分龐大的渴望永生的野,並企圖建立一個能夠延續萬年的帝國,就算自己在墳墓中也不影響他的統治。然而諷刺的是秦始皇50歲便離開了人世,比他的先輩們還要早,對於他來說這也許是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成功的結果。
早期1號坑修復的兵俑
偶然的發現 秦朝輝煌重回眼前
說到陵墓的正式挖掘,就要追溯到1974年3月。那一年的一場乾旱迫使當地的幾位村民決定挖一口新井。剛挖了一米,他們碰到了一些硬東西,認爲只是一個古老的磚窯,但幾天之後他們挖出了一個寬闊的深洞。令他們驚訝的是,突然間出現了一個紅色陶器的頭部,其眼睛和外觀嚇壞了他們。當黏土製成的四肢、整個軀幹和青銅箭頭完全露出時,他們意識到他們發現了其他農民和盜墓者幾十年前來尋找的古文物。
1974年1號坑第一次開挖
如此多的古物發現迅速傳播到附近的村莊,也傳到了臨潼博物館工作人員趙康民的耳朵裡。當他走訪時,辨認出了磚塊和其他物件來自秦朝,便把發掘的一些東西帶回博物館,開始進行簡單的清理和修復。之後一位駐北京的記者藺安穩在臨潼地區探親時碰巧聽說了這一發現。他參觀了趙康民所在的博物館,回到北京後,他報紙撰寫了一份一千字的報告,這份報告引起了最高層領導的興趣和關注。在通信和交通條件大不如今的情況下,幾天之內,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和國家文物局局長也獲悉這一情況。7月6日,國家文物局局長親自前往西安進行調查研究;7月15日,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出團隊對該遺址進行評估。
第一批兵俑的初步清理
由三名考古學家組成的團隊受命調查遺址,團隊的成員之一,即後來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回憶說,他們預計只停留一個星期,因此只帶了很少的物資。他們睡在遺址附近的一棵樹下,支上蚊帳,每天輪流在不同的農戶家吃飯,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勘探並確定坑的大小,因此他們從打井的位置開始向外工作;與此同時,他們從一堆“垃圾”中挑選出兩大籃的兵馬俑碎片,並開始進行研究。8月2日,他們開始在現場勘探,俑坑中的歷史遺蹟開始不斷展現於世。那年8月,他們發現了第一把青銅劍,它的劍刃沒有生鏽,仍然閃閃發光。9月,在大約20個兵馬俑出土之後,第一匹陶馬被髮掘出來。
成捆的弓弩箭筒
直到1975年3月,他們才報告了確切的規模,即俑坑的測量尺寸爲230米×62米。在初步工作進行了一年後,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兵馬俑表明1號坑內還有大量珍寶,因此他們決定建造一座博物館。隨後,在1號坑旁邊發現了另外兩個遺址,現在被稱爲2號坑和3號坑,此外還有未完成且從未使用過的4號坑。袁仲一原本計劃一週的工作被延長到了30年,發掘、分析、研究和出版,他直到2003年才退休。如今,他已經是80多歲的高齡了,但仍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名譽院長,並被尊爲兵馬俑研究的老前輩。
1978年在一號坑的後期工作
有顏色的兵俑
多年來,不斷壯大的團隊對陵墓遺址周圍更廣闊的地區繼續進行探測和發掘,並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和發現。近年來,傳統的考古技術通過科學分析,採用40年前不具備的方法以及開展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得到了加強。例如,2005年通過對該區域進行地磁掃描,得到了更精確的場地及建築物的地圖,並發現了大量金屬物體和硬幣的存在。在2009年夏天,第三批發掘工作於1號坑開始並持續到現在,新發現包括100個兵馬俑和馬俑、兩套戰車和大量武器,在服裝和武器上裝飾也更加精美。
陵墓中只有一半大小的木製戰士
1999年至2012年期間,考古學家們在靠近陵墓的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其他發掘工作,在陵冢附近發現了當時被認爲是皇宮的遺蹟,但現在被認爲是始皇靈魂棲息的地方,包括18個庭院式房屋,中間有一間主室。陪葬坑、牆、門、石質道路和建築物的遺蹟表明了清晰的佈局和結構。秦朝發展出了古代陵墓修建苑囿區的範例,陵墓周圍建造花園區域,象徵死後世界的都城。
在實驗室裡清洗和重組兵俑部件
考古學家從青銅器皿和石刻刻文中獲取信息,通過考古地理、人體骨骼的DNA研究和先進的數字分析技術等新學科手段來獲取更多信息。相信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墓葬信息將會更加清晰和豐富。
本文素材均由“白馬時光”授權本站旅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