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存在缺點?諾貝爾獎得主羅素一針見血:漢字有這三大缺陷

前言

漢字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引以爲傲的文化。

可英國諾貝爾得獎者羅素卻語出驚人,不光稱漢字存在缺點,還點明有三大缺陷。

那麼,羅素所說的三大缺陷都是什麼?又是否有道理呢?

羅素是什麼人?

在瞭解羅素的觀點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的瞭解一下這個人,畢竟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的話,他的言論也不會受到太多人關注。

這個羅素可不簡單,他出生於英國曼摩茲郡,家裡非常有錢,屬於是貴族階級,不過羅素並沒有變成頑劣的富二代,相反他卻是一個集大成者。

他是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在數學、歷史、文學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而他對於漢字的評價,正是源自上世紀20年代一次來華之旅。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羅素口中的三大缺陷。

缺陷一:過於複雜

在羅素看來,中國文字過於複雜,難以進行辨認和書寫,想要掌握漢字就必須熟記大量的筆劃和結構,這對於從小沒接觸過漢語的人來說,太難了。

可放眼全世界,如今熱愛、並學習漢語的人不在少數,雖然有一定困難,但也沒有羅素說的那麼誇張。

是不是因爲羅素長期使用英語,初次接觸到漢字時並不習慣呢?

但事實上,羅素的評價卻是非常緊精準的,因爲我們現在使用的都是繁體字,而羅素來中國的那個年代,用的還是繁體字。

繁體字看起來就有一種複雜的感覺,即便放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恐怕也有一定難度,更不要說各方面都落後的封建社會,這也是爲什麼那時候文盲那麼多。

複雜的繁體字比劃太多,書寫時間也很長,使用和交流都很不方便,這些字國人難以掌握,外國人就更加頭疼,與之相比,英文僅由26個英文字母構成,交流起來就方便的多。

我們來舉個例子,就拿“體”字來說,它本意是表示身體,但卻足足有22筆,其中光是“骨”就有9筆。

更關鍵的是,中國字體的形態衆多,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不同形態之間的文字差別也很大,這就會文字的使用又增加了一層難度。

其實不光羅素如此評價,就連魯迅曾經也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陳獨秀也主張“先廢漢字,且存漢語。”

缺陷二:沒有規律

羅素認爲,中國漢字沒有規律,雜亂無章。

現在我們遇到生僻字時,可以按照拼音和偏旁部首來檢索,但要知道,拼音是1958年後纔有的,而簡化字中的偏旁部首,更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

自五四運動開始,改革漢字的呼聲便日益高漲,可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真正實現了這個目標。

那個時候的漢字,的確是沒有固定順序和規律,即便有字典也很難用,同時這也造成了排版和雕刻方面的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漢字中有很多一詞多義的存在,比如說“道”字,可以是道德、道理、道路,甚至是得道,這些含義相互沒有關聯,只能憑藉經驗記憶。

還有一些多音字,比如說“銀行”、“不行”;“省份”“反省”,種種這些,對於那些剛接觸到中文的外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更別說,中國的方言就多達幾十種,因此羅素所說沒有規律也並非毫無道理。

缺陷三:無法表達外來詞彙

關於這第三點缺陷,其實並非漢字發展過程中自身的缺陷,而是由於人爲原因造成的。

清朝時期,西方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不少國家都在進行工業化革命,但彼時的清政府卻盲目自大,並且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

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以戰爭的手段重新打開了大門,而這個時候,我們的發展已經落後太多,甚至可以說脫節了。

客觀上,這也造成了漢字的落後,對於西方的政治、經濟、技術等專業數詞,那時候的國人連聽都沒聽過,更不要說去表達了。

以上三點,便是羅素對於漢字的評價,雖然話說的很難聽,但卻句句在理。

不過我們也不必去否定自己,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三大缺陷已經一一解決,現在我們有簡化字、拼音,對於那些專業術語,我們也可以通過音譯和拆分翻譯的辦法解決,比如說“咖啡”“奶茶”。

中華漢字的魅力

漢字發展到現在,至少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商朝時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但很有可能,早在商朝之前,文字就已經存在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字由零碎的符號變成一個個標準文字,它不光可以用來交流,更擁有其他文字無法複製的特點。

漢字寓意豐富,我們因此誕生了唐詩宋詞,表達相思,我們可以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表達志向我們可以說“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達悲痛我們則可以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中國的這些古詩詞,意境深遠、朗朗上口,短短几句就可以表達出大量的情感,但這用世界上其他任何語言,都是辦不到的。

而且漢字這種象形文字,其寓意是固定的只是發音不同,這使得各地之間存在了一條紐帶,而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統一,相反,歐洲卻因爲存在文字隔閡,並未出現像我們這樣的大國家。

漢字能夠存在幾千年的時間,自然是有它的道理,而像羅素這樣能看出問題所在的,也是我們改良和弘揚漢字的一個有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