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至少做兩次惡夢? 代表你「創造力」可能比較厲害!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很多人都做過惡夢,夢見上班遲到、被人追殺、從高處墜落等,像親身經歷一般的場景在眼前閃過,緊張、恐慌、冷汗隨着惡夢而來。不過,曾經有研究指出,做惡夢不全是壞處,經常做惡夢的人跟那些睡得安穩的人比起來,會更有創造力

香港東網》近日刊登一篇「好眠百科」,這篇報導指出,經常做惡夢,除了因爲睡姿不良、睡眠環境不佳之外,壓力也是當中主因,最關鍵是過去7天發生的生活點滴。報導還說,有研究顯示,如果你是個有創意的人,做惡夢的次數也會比常人高。

上述所指的研究其實來自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心理學家蜜雪兒(Michelle Carr)找來28位18至35歲的受試者,這些人通常一星期內做至少兩次惡夢,研究人員讓他們在實驗室短暫入睡,並監控他們的大腦活動,醒來後再進行一連串詞彙聯想。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跟常人比起來,能夠想得更多,答出更讓人意想不到、有趣的答案

蜜雪兒表示,這些人因爲夢境比較逼真和有創造力,所以對於做惡夢總是感到害怕,但這樣豐富的想像力也會延伸到生活裡。蜜雪兒也引用睡眠專家克特曼(Dr. Ernest Hartmann)的研究指出,受惡夢困擾的的人大多是玻璃心情感豐富又敏銳,而敏感的程度也會讓夢境更加強烈;他們在清醒時做的思考,甚至是發呆、做白日夢,會反映在惡夢上,而這類的思考也會帶給他們在創造性上的優勢

關於惡夢,《Aplus》也曾經在報導中提到,惡夢反應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這樣的負面情緒累積心理無法釋放,透過在睡覺時做惡夢,大腦不自覺的將抽象的恐懼,轉變成惡夢中的情結;當你醒來時,大腦會以爲夢中你害怕的事已經歷過,因此對它的恐懼會降低,強烈情緒能一掃而空,壓力也獲得釋放;這也是爲什麼超越現實的不合理情況,常在夢中出現。

另外,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睡沒多久身體突然「抖」一下。《健康雲》曾經引述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明指出,就生理上的機轉而言,四肢受到大腦皮層控制,當進入睡眠時,大腦皮層抑制四肢運動,這時肌肉神經出現自發運動,加上睡眠時人體血液循環慢,這時小小運動的表現就更明顯。

醫師進一步解釋,年長者可能因年紀較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服用利尿劑等慢性疾病藥物,會造成肌肉收縮,可能造成夜間抽動;年輕人則與「電解質」有關,例如運動員、搬重物過度疲累,或是上班族久坐辦公室,因爲水喝不夠,晚上出現鉀、鈉離子不足,即出現肌肉抽動反應。醫師也說,如果不是癲癇,出現夜間抽動時民衆不須太緊張。

★圖片爲版權照片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