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通知引發熱議,基金“金領”直面“職業難題”

一位基金經理選擇離去,你會意外嗎?

曾經這是熱議的話題。

但現在似乎已經成爲業內習以爲常的談資。

基金經理(包括公募和私募)究竟應該如何制定薪酬?

何種激勵方式對基金經理最爲有利?

以及,如何面對基金經理離去帶來的“連鎖反應”,並最小化其影響,已經成爲當下資管界需要直面的挑戰。

一紙公告引發關注

近日,一家百億級股票私募向旗下一隻私募產品的投資人披露了清盤公告。

公告提及:根據基金合同的變更、解除與終止的條款,決定於2024年X月X日終止標的基金運行。

公告還提及,由於標的基金存在應收股息,該部分未變現資產將在變現後進行二次清算。

概括一下,這份公告的意思是,鑑於某些原因,該基金管理公司決定對旗下某基金進行清算,清算分爲兩步進行,目前已完成第一步清算。

基金清算原因何在?

那麼,上述產品的清盤原因是什麼呢?

尤其是考慮到,該產品成立於2023年下半年,運作至今還不及一年時間。

而且相關運作報告顯示:這隻產品的淨值在1元面值以上,並沒有出現直接觸及清盤線,或者回撤時間過長等現象。

這更加令人好奇背後的原因。

接近該產品的市場人士透露,原來上述產品清算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操盤這隻產品的基金經理決定從公司離職。

另據瞭解,這傢俬募僅有上述產品出現清盤,其他產品的運作並不受到影響。

持有人利益如何保護?

從這個產品本身來看,在面值以上,對產品進行清算,表面上似乎不會影響太多持有人的利益。

畢竟,投資經理變更了,投資者對該基金原有的期待可能變化,再加上基金淨值在面值以上,投資人拿回自己錢,似乎也沒有損失。

但細細思量,考慮到權益市場目前處於的相對底部位置,如果是一支運行了一段時間,甚至有所浮虧的產品,這樣的決策可能就沒有那麼容易做了。

可資對比的是,歷史上公募基金出現過多次明星基金經理離職的情況,就出現過對投資者不利的情況。有些產品在淨值高峰期,投資者不滿較低,有些在淨值的中部或低谷,投資人的怨言就大多了。

從根本上說,對於投資者看好的產品更換基金經理,是一件需要慎重對待的事。

從管理人出發,有動機、也有義務令得自身團隊儘量平穩,減少持有人的不確定性。

目標是穩定、勤勉的團隊

那麼考慮到人才流動的天然存在,對於基金公司(管理人)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責任是去建設一支穩定、勤勉的隊伍。

而這背後應當是公司戰略長期穩定、公司管理架構和團隊長期穩定、以及公司激勵機制長期穩定。

輕易的改動乃至隨性的調整這些事關公司運營長期的制度,必然會帶來人員的動盪,而這對持有人的利益並不有利,甚至十分有害。

公募基金成立以來的26年,私募基金大發展以來的18年,都曾出現過從業人員波動的情況。

從長期來看,適度的有序的人事波動通常對基金持有人長期有利;無序的、集中的波動對持有人肯定不利。

管理人應爲持有人“利益共同體”

近年,隨着資管產品的業績波動,各方尤其是持有人的變革呼聲很高。

投資者迫切希望能夠獲得正常的、和波動相匹配的正收益,也由此把很多意見和矛頭指向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羣體。

客觀的說,投資者的訴求有一定情理上的合理性,但簡單的給管理人降薪,並不有利於基民的長期利益。

基民的長期利益在於其投資的長期收益和回報,而不應是管理人的取酬方式和額度(當然後者也應合理)。

一個“極端”的情況是,基金管理人完全免費管理,但無法爲持有人提供正收益,則基民也不會滿意。

另一個可資對比的案例是,與海外對衝基金、海外公募基金,以及國內此前紅火的諸如信託、理財、甚至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費率相比,國內大型私募和公募機構在最近一輪降費後,並不高出多少,甚至低的多。

所以,當下的關鍵是資管業界如何推出滿足當下投資者需要的對路的產品,以及推動更多和持有人利益掛鉤的基金管理人激勵方案出臺,纔是更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