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基層金融再轉型 引領永續農業

隨着農業金融署升格掛牌,標誌了農漁會基層金融來到一個全新階段。圖/本報資料照片

上個世紀初,三角涌農會創立(今三峽區農會),經費由政府補助,獎勵耕地改良及養豬、養魚事業,並協助政府催收錢糧(田賦),乃爲全臺農會創設之始。之後,就如同各地農會隨着殖民地政府的產業組合政策進行改組轉型,十多年後,三角涌農會進一步改製爲三角涌信用組合,由產業信用貸放、原料聯合購買、農漁產品共同販賣及生產資源與設備共同利用等四個部門所組成,協助各地的農漁業發展。

在當時,和日本本土的農漁業產業組合相較起來,臺灣信用組合著重在信用部門,而日本本土的信用組合營運重點則是放在事業部門,所以臺灣農業金融蓬勃發展,也成爲當時臺灣的農業特色之一。時至今日,東南亞許多農業仍難見如此完整的功能,也讓這些國家的農漁民無法享受農漁業信用組合的信用貸放功能,往往因爲資金需求而向大地主與資本主賒借,最後小農只得逐步被併吞,導致了貧富分配不均的情況。對照之下,這正是今天遍佈全臺的基層金融主體,農漁會信用部對臺灣農業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最主要貢獻。

■農業金融署成立,

三大方向推動轉型

之後,臺灣基層金融在戰後雖仍持續發展,但到1995年因爲景氣變動與公司治理漏洞,終於釀成基層金融危機,當時有40多家基層金融機構發生異常提領與擠兌風暴,逾期放款比率更於2000年時攀升至16.23%的高峰,使得36家淨值爲負的信用部遭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或將信用部概括讓予給當時的省農會(現全國農會)或銀行單位。

爲了導正亂局,政府除強化原有的合庫體系外,更利用農業金庫與農業金融監理一元化等作爲,開展了農漁業金融專責單位的序幕。隨着農業金融署在今年8月14日升格掛牌,更標誌了農漁會基層金融來到一個全新階段,令人分外期待。

如同新任農金署署長李聰勇表示,目前已經將「推動農業貸款,充裕營農資金」、「強化農業保險,穩定農民收入」以及「健全農金體系,活絡農村經濟」等三大方向,作爲農金署的發展目標,最令人眼睛爲之一亮的,就是將提高農業經營者韌性作爲因應多變氣候與市場環境挑戰的施政重點。

正因爲ESG金融將是下階段金融的重要發展方向,有更好的農業金融體系或許將是臺灣新一代農業再發展的難得契機,可以鼓勵更多人口留鄉務農,讓農業成爲各村鎮穩定的力量。

■ESG金融

有助於創造具韌性的新農業

畢竟,在金融科技與資產管理市場上,實在很難期待基層農漁會金融與一般商業銀行進行同比例的投資,如同當年許多農漁會信用部發行信用卡後,發現入不敷出而慢慢退出市場。如果換個方向,重新回到農漁會基層金融的本身特性出發,或許可以走出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例如,能夠進一步將碳足跡與責任消費,利用信用擴張與農會超市加以結合,搭配電商與區塊鏈私鏈的發展,在青農跟信用部貸款時,包括有機農藥的認證或產品無毒性的檢查,串成一個生態系,如此直接連通消費者偏好與農漁產品購買,或許可以讓農會信用部的發展,走出一個更新更好的未來。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迴流農村、支撐農業發展時,富含ESG概念、兼具韌性的新農業,將是臺灣最有力與最紮實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