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目建設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

■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體通過教研機構—高校—政府—中小學—企業的合作,圍繞區域教師數字素養模型構建、體系創生、實踐探索、效果檢驗等重點開展工作,更重視區域內學校個性化發展,更重視區域內教師教研和培訓,更重視加強外部資源支持

■東城區以課堂質量分析與改進爲核心,深化“數據循證”的教育評價改革生態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利用技術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報告中,“提升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被作爲構建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的要求。可見,數字素養是智能時代教師的關鍵素養,更是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保障。

作爲首批國家級智慧教育示範區、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北京市東城區順應趨勢,通過實施教師素養提升示範行動,深入推進教師數字化項目建設,以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整體推進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

打造跨界融合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體

技術前沿探索力度不夠,技術人員與學校教育教學人員支撐融合不深,教師學科和學情探索智能教學應用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不足……東城區在啓動教師數字化項目初期,經過調研發現,儘管數字技術已經融入課堂教學,但是區域內教師數字素養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針對需求和問題,東城區教委統籌部署,因需制宜,錨定培育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現代教師爲核心目標,從多維度全面啓動教師數字化項目。首先是打造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體。該聯合體通過教研機構—高校—政府—中小學—企業的合作,圍繞區域教師數字素養模型構建、體系創生、實踐探索、效果檢驗等重點開展工作。這一聯合體具有以下3個特點:

一是更重視區域內學校個性化發展。目前,東城區在全區中小學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學校首席信息官明確由學校校級領導擔任,負責牽頭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制定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教師教研、管校治校的年度目標,統籌校內教育數字化經費投入方向等。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體通過學校首席信息官,深入瞭解各校數字化建設工作特色與難點,就提升學校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人工智能的意識和能力,有針對性地指導各校制定工作方案與培訓計劃。

二是更重視區域內教師教研和培訓。聯合區教科院,以科研、教研、師訓爲抓手,多維度推進區域教師教研與培訓。科研部門設計研究方向、開展課題指導和推進課題進度等,合理調動聯合體專家資源,對教師課題研究全過程進行培訓和指導。教研部門在聯合體就各校教學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高質量選取學科教學與數字技術融合的教案和課例進行研討,從而做好區域化、集團化教研的課程共建。師訓部門依據課題推進進程,及時通過培訓將教研部門的相關課程推送給一線教師。目前,東城區在技術融合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活動設計、課堂評價等方面開展了系統化的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和研究。

三是更重視加強外部資源支持。首先是積極引進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專家團隊,陪伴式指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深度參與區域教師數字化項目。從選題、申報、立項、過程研究和教學實踐全流程指導教師深入教學場景和研究項目,通過教學方法指導、課題指導、應用技術指導等,就數字化課堂教學創新、數字化課程創新與體系發展、表現性評價與多元評價實踐、學習方式變革與學生素養髮展等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其次是與教育技術龍頭企業聯合研發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教育內在規律的教育智能產品,持續推動技術產品迭代升級,防範和規避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與安全風險,形成良好的數字教育生態。

圍繞教學場景設立校級智能技術應用研究中心

爲了讓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體充分發揮作用、放大成效,東城區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改革舉措。

一是培育數智賦能教學典型場景,爲教師如何使用數字化技術提供樣本。東城區與多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合作,聯合研發培育課堂診斷分析、知識圖譜支撐下的及時反饋、作業全場景、個性化教學、AI教師助手等23個典型場景。與此同時,鼓勵學校設立智能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推動典型場景在學校具體落實,實現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如在北京宏志中學,圍繞精準教學,就語文學科教學開展深入實踐探索。學校設立了語文作文寫作和批閱研究中心,通過寫作大模型實驗、“IN課堂”項目,輔助教師爲學生作文指導提供“私人定製”。課前,教師依據大模型收集的學生上一節作文數據和課前調研結果,制定本節課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飛象星球寫作大模型開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構建作文框架,明確寫作方法;課後,學生把作文上傳到“IN課堂”作文批閱系統,自動生成精準的作文個性化指導和學情分析報告,教師根據分析報告結果,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指導,提升了學習效率。在教學模式探索中,學校設立的智能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無疑發揮了引領作用,更在實際落實中提供了實踐保障。

二是組建多樣態數智教學共同體,爲教師用好數字化技術提供學習路徑。圍繞教、學、管、評、研等教育主業場景,東城區在智慧體育、融合課堂、智能批閱、AI課堂教學診斷、智慧教研、心理健康、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共同體建設。

學校一線教學中,往往面臨着體育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存在測試統計過程複雜、教師數據知識與能力不足的問題,體育教學中數據應用方面明顯存在短板。對此,東城區率先組建區域智慧體育教學共同體。依託區域中小學生“日運動負荷”運動數據庫,區域智慧體育教學共同體重點就面向課堂、面向監測,對教師如何用好數據提升體育教學質量開展研究。

面向課堂,通過運動負荷檢測系統,學生運動數據實時上傳到可視化數據平臺中,共同體通過對數據運用的研究,明確了對單節體育課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標準,如運動強度、密度,運動內容是否適合學生年齡段發展特徵等,清晰明確爲教師如何用數據提供規範。

面向檢測,共同體成員校在操場上安裝智能數據採集器,參數設計符合課堂檢測要求,智能儀器監測覆蓋不同運動項目,如立定跳遠、引體向上、跳繩、仰臥起坐等,實現體育運動的智能感知、智能監測,提升測試和統計效率,節省人工錄入成本。在課後鍛鍊和課餘體育活動場景下,個人比賽排名通過可視化平臺展示,提升學生鍛鍊積極性。通過開展智慧體育項目,學生體質健康成績顯著提升。

以提升數據運用爲核心搭建教研平臺

在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課堂依舊是學校教學育人的主陣地。爲此,東城區以課堂質量分析與改進爲核心,深化“數據循證”的教育評價改革生態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利用技術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首先是建立“一平臺四中心”的區域智慧教研共同體平臺。利用在線協作工具實時共享資源、討論問題、提出建議,區校聯合共建本地化、適切性數字資源,滿足共享優質數字課程及資源需求的應用系統,提供優化作業、數字課例、素養評價模型、教學微課、備授一體化板書、理化仿真實驗及測評等適切性、便捷性資源,滿足一線教學中不同學科、不同場景、不同用戶的資源應用需求。

其次是創新循證教研範式實踐環境和理論範式。在系統、工具、數據多個層面上形成循證教研體系,研發和實施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循證教學新型系統,實施對教師教學行爲和學生學習響應行爲的過程性記錄與自動化分析。

目前,東城區構建了“AI+教研”課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課堂結構化、過程性數據,如選取學生表現、師生互動、課堂結構、學生思維培養、素養表現等關鍵維度數據展開採集與分析,就高階思維培養、教師提問、批判性思維培養、教學目標達成度、師生互動有效性等具體問題,指導教師個體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實現基於真實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實現基於循證數據的教研訓一體化模式。

再次是基於數字空間建立學區智能化教研體系。以開放共享的教研體系,實現教師備課、教學、聽評課、科研、培訓、評價的一站式完成。通過採集學生作業數據、學校測驗數據、區域質量調研、第三方數據等過程性數據,輔助教師精準“備學情”;利用區本及校本資源庫、電子化教材、同步教材資源,輔助教師高效“備資源”;通過研報告、研洞察,爲教研員和管理者提供科學化的教研及教學數據分析,輔助教研員等精準“備師情”。

藉助東城區數字教研平臺,採集教研活動組織、開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教研員根據不同維度的研修數據,分析研修內容的均衡性及研修主題的合理性,適時對區域內教研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優化教研多元評價,增強教研支持效果;指導學校常態化開展基於數據的精準講評課,利用大數據定位班級共性薄弱點,並結合區本、校本資源精準匹配備課資源,提升課堂質量,減輕教師負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深度發展。

(作者周林系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主任,李磊系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信息辦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03日第3版

作者:周林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