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如何做好新老教材的銜接,落實新課標理念?

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2024年義務教育階段將全面使用新課標、新教材。

在現行教材還沒有同步更新的情況下,一線教師如何做好新課標與老教材的銜接,有效落實新課標理念?我們一起看《中國教師報2022年中國課改觀察》怎麼說。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佈開啓了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這套“煥然一新”的國家課程文件擘畫了培養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的“畫像”和“路線圖”。

學習越深入,越能發現新課標的精深之處。當前,新教材還在緊鑼密鼓編寫中,預計要在2024年(今年)秋季才能投入使用。那麼,如何用舊教材落實新課標,這顯然是一大挑戰。

從課程論的角度來說,基礎教育新課程應該包括新課程方案、新課標、新教材和新評價(中高考)四大要素。新教材是落實新課標的載體,新評價(考試)則是檢驗新課程的育人效果。那麼,在新教材尚未出爐的“過渡期”,如何按照新課程要求做好教學工作呢?

仰望星空

觀照課程育人總目標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並且對“三有”的具體內涵進行了提煉,濃縮爲250多個字,這是課程育人的“星空”,需要我們仰望,需要我們有上位思考。

各學科都應該找到自己的育人着力點,如“有本領”中的“樂於提問,敢於質疑、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應該是理化生地等學科重點落實的目標。再如“有擔當”中的“誠實守信,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具有社會主義民主觀念與法治意識”應作爲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覺對標的育人方向。在各學科課標中,局部的“天空”就是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從原來“三維目標”的話語體系轉向核心素養的思維方式,在所有內容教學中要時時仰望“核心素養”這一學科總綱。

腳踏實地

耕耘好學科教學“試驗田”

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應該是學科教育實踐專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銳意探索,形成在學科育人方面的經驗與主張。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新課標思想,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是內容要求的變化,特別是對於學科實踐活動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的開發。學科實踐活動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礎,在跨出去之前,一定要設計好學科內的實踐活動,找到學科實踐的核心價值所在,然後再走出學科,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凸顯本學科在解決問題中的獨特作用。

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將地理學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特徵進一步強化,從內容設置到目標要求,在“人地協調觀”統領下,培育“綜合思維”,提升“區域認知”,而要更好達成這三大素養,還需要“地理實踐力”這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爲基礎。新課標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突出了空間尺度這一地理學核心思想,一改傳統的“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的內容結構,把地理課程內容重新組織爲“認識全球”和“認識區域”兩大部分,以人地協調觀統領對“人類的地球家園”的整體認識,將地球與地圖知識整合爲學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強化地理實踐,凸顯學科特質。依據這樣的課標要求,在地理教學中就可以對內容進行重構,按照從宏觀到中觀、由遠及近的方式安排教學進程,如對於舊教材“世界地理”概況中的“海洋與陸地、氣候、居民”內容,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梳理,將“地域發展差異”內容教學融入大洲、地區、國家、區域等不同空間尺度地理事物認識中,將鄉土地理教學內容放入“中國地理”教學中,從中國地理全貌、中國地理分區再到家鄉地理環境(如北京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情況),經歷從大尺度逐漸縮小、細化的認知過程,直至進入鄉土地理學習,使地理學習不僅僅體現在“世界在我心中”式的坐而論道,更強調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實踐等地理學習方式,據此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通過這樣的單元重構和整體教學設計,把核心素養落實在一個個課堂和課外學習活動中,地理教師就能積極主動落實新課程理念,而不是被動等待拿到新教材之後再照本宣科,確保教師專業成長與課改同步。

發揮主觀能動性

持續開展教與學方式變革

新舊課程更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學科新課標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學科內綜合實踐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本質是學習方式變革,意味着由原來的單一學科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走向跨學科學習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對於這一要求,教師可以按照新課標,對舊教材的學習內容進行盤點,找出哪些內容可以設計爲學科實踐活動,並且與生活中的事物現象建立聯繫,發現其中的學科奧秘。

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綜合與實踐”內容中提出了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樣例,並用多達82頁的篇幅對課標中的93個課程內容實例給出了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操作參考建議,包括小學的“圓周率的故事”“歡樂購物街”和初中的“繪製公園平面地圖”“國內生產總值(GDP)調研”等。教師完全可以參考這些建議,設計有趣的數學實踐性學習活動,作爲課堂小組學習任務或佈置課後作業,將數學知識、能力、方法要求融入其中,綜合提高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三會”數學核心素養。

讓學生成長“顯性化”

推動評價方式改革

各學科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評價建議”部分都着筆甚多,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考試的評價,並且在學習過程評價方面給出了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的使用,在考試評價方面給出了命題原則、規劃、具體題目命制要求和考試樣題。這與2011版課標對評價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對學生髮展有明確的方向指引,也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教師根據學業質量標準,明確教到什麼程度,各學段學生達到什麼層次水平,並嘗試探索新課標中的評價要求,即使近一兩年沒有中考或學業水平考試,也要在平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學習與成長。

如語文課標中的評價建議有對於不同學段綜合學習任務的評價工具設計,鼓勵多元主體評價,對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的階段性評價等也提出了要求,給出了課堂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學習反思等過程性評價方式方法和手段。相信大部分教師只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即使沒有拿到新教材,也會主動去落實具有引領性的新課標。

當然,在新教材未面世的這段時間,校長更需要有所作爲,拋卻“等、靠、要”的心態,在學校營造研究新課標、落實新課標的“小氣候”,以學科組爲單位,進行“基於課標、指向素養、超越教材”的教學調整與優化,促進教研方式轉型,這是保證每位教師落實新課標精神、做好過渡期教學的有力保障。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 中國教師報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