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保代解讀“北交所直聯機制優化通知”:上市時間縮短半年、適用行業範圍擴大數倍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伴隨新“國九條”及配套制度規則的發佈,滬深上市門檻提高,諸多備戰IPO企業被迫折戟,何去何從頗爲棘手,投行保代如何創收也成難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北交所日前向券商下發了《關於直聯機制優化安排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這讓保代們希望頓燃,也爲痛別滬深交易所的部分企業開闢新路。
此次北交所擬優化直聯機制,其中兩點可謂“重磅禮包”。
一方面,直聯機制適用行業擴大,除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外,主營業務爲未來產業領域的公司同樣適用。
“這意味着,直聯機制適用行業範圍由‘硬科技’轉變爲‘泛科技’,適用行業範圍擴大數倍,軟件信息、新能源等均有望符合直聯機制要求。”受訪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另一方面,直聯機制耗時縮短半年。企業從新三板掛牌到提交上市申報文件的時間間隔,由“不超過18個月”調整爲“不超過12個月”,並且鼓勵在6個月內遞交招股說明書。
根據保代分析,這說明通過直聯機制上市的企業,從掛牌到成功上市有望僅耗時12個月-18個月左右,這與創業板上市節奏較快時期用時相近。
北交所IPO用時或縮短
開年以來,包括北交所在內的A股上市節奏均明顯降速。根據Wind,2024年1月1日-4月17日,A股上市家數35家,較去年同期減少54家,較2022年同期減少64家;其中,北交所截至4月17日的年內上市家爲9家。較2023年減少16家。
新“國九條”及系列配套制度規則出臺後,主板、科創板、創業板上市門檻提高,一方面導致部分衝刺IPO的企業無法達到最新上市要求,急需尋找新的上市之路;另一方面導致投行可做項目銳減、人員冗餘,投行間馬太效應較大,中小券商拿項目難上加難。
記者從多家不同規模的券商投行處瞭解到,頭部券商相對樂觀,上市門檻明確後挑選何種質地的項目心中大體有數;中小券商尤其是小型券商則較爲悲觀,怕滬深交易所搶不到IPO項目,而且擔心北交所的直聯機制也不見蹤影。
不過,此次《通知》或讓投行吃了一劑定心丸。“優化力度很大,對投行和擬IPO企業都是利好,比2023年的‘深改19條’更有吸引力。”多位投行保代頗感興奮。
保代們如此興奮,是因直聯機制即將迎來兩大重磅變化。
一方面,企業通過直聯機制上市的時間大爲縮短。過去,在一些投行保代們的觀念中,企業從新三板掛牌到提交上市申報文件,至少需要一年;去年發佈的“深改19條”明確,北交所“已掛牌滿12個月”的計算口徑爲“交易所上市委審議時已掛牌滿12個月”,自此,企業可以在掛牌的同時着手申請北交所上市。
日前北交所向券商下發的《通知》進一步縮短企業上市時間。其明確,“本通知發佈後新申報掛牌的直聯企業,應當在掛牌後12個月內提交上市申報文件,未及時提交的將被調出直聯機制。本通知發佈前已掛牌的直聯企業和已通過直聯機制申報掛牌的企業,可以在掛牌後18個月內提交上市申報文件。”
《通知》同時規定:保薦機構應當儘早爲直聯企業辦理輔導備案,鼓勵在直聯企業掛牌後6個月內向證監局提出驗收申請;支持保薦機構在提出驗收申請的同時,向北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草稿、內核會議記錄等文件。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這意味着企業從新三板掛牌到提交上市申報文件的間隔時間,由“18個月內”縮短至“12個月內”,並且鼓勵控制在“6個月內”,這將使得企業通過直聯機制上市的速度普遍大增。
“創業板上市速度較快時期,企業上市所需時間也不過如此。如果直聯機制新標準真正落地,企業即使未在新三板掛牌,走北交所上市之路速度同樣很快。”保代直言。
適用行業擴容
《通知》令投行保代們興奮的另一關鍵在於,直聯機制適用行業擴容——除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外,支持和鼓勵主營業務爲未來產業領域的申請掛牌公司適用直聯機制。
適用行業由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拓展至未來產業領域,影響有多大?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這意味着適用行業範圍擴大數倍,一般的軟件信息化、新能源等泛科技領域都將包含在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適用範圍很窄,論證難度很大,只有實打實的硬科技企業方符合要求。未來產業領域想象空間則很大,符合這一要求的企業數量大增。”
除適用行業外,直聯機制其他重點支持情形與過去相同。目前,屬於直聯機制重點支持範圍的企業共四類,除前述主營業務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外,還包括兩類:
類別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或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這與北交所的板塊定位高度吻合,一直以來都是北交所最爲歡迎的企業類型。
類別二,行業地位大幅領先、技術實力業內一流、經營業績十分突出的其他優質企業。
此項是直聯機制中唯一不限制行業的適用情形,但其對企業影響力要求甚高,細分行業龍頭達標可能較大。投行論證企業符合這一要求的難度也較高,需要對申請人行業地位、技術實力、經營業績等相關情況進行覈查,並與同行業進行比較,對申請人行業地位是否大幅領先、技術實力是否業內一流、經營業績是否十分突出發表明確意見。
去年9月的千人會議中,監管曾希望證券公司爭取50億市值以上的企業上市,這與此項直聯機制適用範圍不謀而合。
“此番直聯機制調整,將吸引不少折戟滬深但綜合實力較優異的企業轉道北交所。”受訪保代表示。
不過,保代同時提醒,儘管北交所相較於滬深交易所的上市難度相對較小,但其上市要求較設立之初已經更爲嚴格。目前,北交所實行督導,上市節奏也有所放緩。企業如果質地優秀,同時高度契合直聯機制重點支持範圍之一,選擇北交所上市速度自然很快;否則,北交所上市難度同樣不低。尤其是隨着滬深交易所上市門檻提高後,更多質量較高的企業涌向北交所,北交所更將呈現“優質企業快步上市、遜色企業靠後站”的現象。
實際上,今年以來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明顯下降。記者根據Wind梳理髮現,2023年全年,北交所每月新上市企業數量除1月4家、10月3家以外,其餘月份均在6-9家之內。然而,截至4月17日,2024年以來的北交所新股IPO總共只有9家;其中,2月只有海昇藥業1家,4月1日-4月17日同樣僅無錫鼎邦(4月8日上市)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