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成主顧!新北工程師連3年玩轉海青節 「學員→小隊長」傳承經驗

▲張伯皓與團員們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蔡儀潔臺北報導

「好像不一樣,但又那麼像」,25歲的新北資訊工程師張伯皓,3年前第一次到福州參加海峽青年節,當時抱着不安和好奇的心展開探索之旅,之後就一連來了3次,也從學員變成「以老帶新」的輔導員。聊起這段回憶,他感慨道,「友情是最大的收穫,也是讓我想一直再回去的原因,算是傳承和懷舊吧。」

▲團員們在青節主場館前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福州海峽青年節如今已舉辦8屆,讓不少兩岸年輕人能面對面、近距離交流,也讓對大陸陌生臺灣人能親身感受了解。連續參加3年的張伯皓就深有感觸,在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他興奮的分享起這段經歷,當初是在學生會羣組看到招募資訊,就抱着來看看的心態報名。

臺北到福州,1個多小時飛機就到了,剛讓落地的張伯皓卻有不安與興奮夾雜的複雜心情,「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比想像中先進,特別是海青節的主場館很震撼。」

到了會場時,工作人員還幫他們開通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讓第一次使用行動支付的張伯皓覺得「很神奇」,因爲去自動販賣機刷一刷、掃一掃,飲料就掉出來了。

「最新奇的還有『微信小紅包』,當時大家呼喊着「快搶紅包咯」,每個人都拿起手機點羣組非常熱鬧。」他告訴記者,雖然大家活動之後分開,但之後每一次過年,大家還是會在羣組裡發發紅包祝賀聯繫感情

▲張伯皓最開心的就是收穫了珍貴友誼。(圖/受訪者提供)

被問到有沒有交到大陸朋友時,張伯皓語調突然變得高亢,「有啊!最開心就是交到那些朋友!」他說,那些朋友對臺灣美食很感興趣,於是就辦起「泡麪交流會」,大家擠在宿舍裡,你一口我一口的分享,「最後還評比出臺灣最好吃的是花雕雞面、大陸NO.1則是老壇酸菜,距離一下就拉近了呢!」

▲2019年的海青節領袖現場。(圖/記者蔡儀潔攝)

倒數第二天的晚會上,張伯皓和團員朋友一起唱歌,後來唱到周華健的《朋友》時,內心突然充滿感慨,「覺得很捨不得,好不容易認識,卻又這麼快就要分開......」這個念頭讓他之後2年都報名海青節,不同的是從學員變成輔導員。

張伯皓說,身份的轉變讓他用不同的去看待兩岸交流,在負責找尋團員時,也會告訴這些要去參加的人,要撇開成見和既有印象,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對岸

三坊七巷閩式建築呂佳霖印象深刻。(圖/記者蔡儀潔攝)

來自屏東的呂佳霖則是參加2018的海青節,當時她出席兩岸青年生態氣候交流會,記憶最深的是有次晚會結束,不同的團一起到天台小龍蝦,吹着夜風唱唱歌,彼此交流兩岸的不同。

她說,當時大家從大學生活一直聊到大陸的高考制度、一胎政策和開放二胎的影響等等,「以前很多不懂或者比較模糊的東西,聊一聊都變具體,感覺兩岸年輕人其實相處的來,交流空間也很多。」

就讀環境工程科系的呂佳霖,則透過活動觀察到兩岸對環境發展的問題,在她看來,臺灣和大陸一樣,在發展經濟時都要做出取捨,兩岸都要去探討平衡點和停損點

海青節的活動只有短短几天,但這段旅程、經歷卻讓張伯皓、呂佳霖這些臺灣青年收穫豐富,不僅交到大陸好友,還能化解兩岸青年的一些分歧。時間仍在滴答前進,兩岸交流也還在繼續。

▼兩岸交流仍在繼續。(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