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洗碗,全家致癌?提醒:洗碗時這5個壞習慣,很多家庭還在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增癌症患者480萬人,佔比全世界患癌總數的24%。
癌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飲食因素,都說、“一個癌字三個口”、“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清潔習慣也是致癌的一大因素。
食品安全問題大家平時已經關注得比較多,但你知道嗎,日常使用的餐具清潔不到位也可能會導致疾病進入體內,因此清洗餐具也有講究,以防病從口入!
一、不好好清洗餐具,小心“病從口入”!
一說起癌症,人人都談之色變,日常生活中更是希望遠離各種致癌因素。
最近,網絡上更是流傳着“一人洗碗,全家得癌”的說法,一下子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畢竟洗碗是很多家庭的日常行爲。
雖然這種說法多少帶有點誇張的成分,但並不全無道理。洗碗關係到餐具的清潔,而餐具洗不到位,就會容易造成“病從口入”。
平常的餐具如果清潔不到位,可能會有細菌、病毒的殘留,加上餐具放置收納不到位,還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之後在使用餐具的過程中進入人體,從而增加疾病風險。
餐具上容易殘留各種微生物,比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還有乙肝病毒、諾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芽孢及黴菌等。
餐具清潔不到位,如果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殘留,就可能引發腹瀉等症狀;如果感染諾如病毒,可能會引發感染性腹瀉;另外,如果感染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就拿平時用來洗碗的一塊小小抹布來說,其實它藏着的細菌比大多數人能想象到的髒得多。
根據中華預防醫學會發布的《中國家庭廚房衛生調查白皮書》指出:隨機調查抹布顯示一塊小小抹布上細菌數量竟高達5000億個,可以說是比馬桶還要髒。
中日友好醫院肛腸科的一部主任王晏美介紹:外面買來的抹布在廚房用上五天,細菌繁殖速度可增長1000萬倍,因此一定要注意餐具的清潔到位。
二、洗碗時的5個壞習慣,小心變成細菌培養基地
雖然洗碗不至於致癌,但洗碗時一些錯誤的習慣,確實可能會帶來健康風險。
1、碗筷洗完就摞着放
我國曾經有家用電器研究院此前做過一組試驗,一種是將洗好的餐具摞着放於櫥櫃中,另一種是洗好餐具後立着放到置物架上通風處。
三天後對比發現,立着放的餐具菌落數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是8000cfu/套,摞着放的餐具細菌數量則是立着放的70倍,細菌數量高達560000cfu/套。
2、洗碗布長期不更換
中華預防醫學會發布的《“小抹布,大問題!”中國家庭廚房衛生調查白皮書》顯示,測試的單塊洗碗布中細菌數量可高達5000億個,其中含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19種條件致病菌。
3、洗潔精不稀釋就洗
清洗餐具有時候會用到洗潔精,有些人習慣將洗潔精直接倒到餐具上不稀釋清洗,這種做法會導致用量超標,甚至有洗潔精殘留,這些殘留進入人體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4、碗筷不等晾乾就收
碗筷經常不晾乾就收的話,可能會發黴,出現黃麴黴毒素,黃麴黴素是具有強毒性和致癌性,長期食用會增加肝癌風險,因此要等碗筷晾乾以後再收。
5、碗筷堆一起再來洗
忙於生活和工作的當代年輕人,有時候來不及清洗餐具,會將碗筷堆着有時間再洗。但這樣的做法會產生細菌、微生物,還可能會增加致癌風險,因此儘量要做到及時清洗碗筷。
三、這5種東西很髒,很多人還不知道定期要更換
我們日常用的很多東西,時間長了其實都很髒,但不少人做不到定期更換,下面這幾種東西,建議大家要定期更換!
1、竹木筷子:半年換一次
竹木筷子用久了可能會有凹槽、裂縫,一旦清洗後未晾乾就可能增加細菌、微生物繁殖的風險,建議竹木筷子每半年換一次,儘量每週消毒一次。
2、菜板:一年換一次
研究發現很多家庭菜板都存在大腸桿菌污染,而大腸桿菌污染會增加腹瀉風險。建議家庭使用的菜板每年更換一次,尤其是出現了發黴、刀痕多等現象,要及時更換。
3、毛巾:3個月換一次
中國家紡協會的一次調研,通過對167條毛巾檢測發現,很多毛巾都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建議三個月左右換一次毛巾。
4、內褲:3-6個月換一次
換下來的內褲不及時清洗,各種糞便、細菌、蟲卵、病毒堆在一起,都是病原體,建議內褲不要隔夜清洗,並做到3—6個月換新。
5、牙刷:3個月換一次
牙刷使用時間過長或者錯誤的刷牙方式,會導致牙刷炸毛,甚至損傷牙齦,引發發炎、腫脹等問題,而且牙刷用久了也會有細菌,建議每三個月換一次。
俗話說“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清潔習慣,都可能會增加疾病風險,因此爲了身體健康,要提高警惕,學會正確的清潔餐具。除此之外,對於不同的清潔用品和日用品,要做到定期更換。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