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到底在哪裡
當疫情成常態,應對後疫情的經濟復甦就是大學問。去年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宣佈打造旅遊通行證,持「健康護照」才能登機,阿聯酋、國泰等多家航空公司已測試。如同旅遊泡泡,這是爲經濟找出路,顯示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門檻就是疫苗。阿中部長信誓旦旦超前部署的疫苗,如今安在?
陳時中去年底說,臺灣採購約2千萬劑疫苗,今年3月可到貨,但當各國不斷爆出新疫情後,已陷入瘋狂搶購疫苗,我們還能指望疫苗順利抵臺嗎?還不考慮大陸疫苗嗎?眼看超前部署成泡影,我們的備案又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日前只差沒爆粗口,他說,在較富有的國家搶購疫苗後,窮國只能分到25劑,「我說的不是25000劑,不是2500劑,是25劑!」他以「道德淪喪」形容大國的剝削行動。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增購2億劑,讓全美3億人口夏末秋初前能打兩劑;歐盟爲4.5億人口,向輝瑞及BNT加倍訂購6億劑;日相菅義偉也購進3.1億劑供民衆施打。大國搶購了,也都訂到,對弱國小國確實不利,但當國人遭受病毒侵襲時,又豈能只考慮道德。搶到疫苗不僅可以安身立命,更爲國祚,是能早日跨出國門走向國際的保證。
譚德塞的感嘆,臺灣人應特別有感。我們當然不會像非洲窮國,在發現AIDS治療藥物後10餘年才取得藥物,但若真淪落到美國人打完疫苗纔給臺灣,那臺灣就太憋屈了。執政黨號稱營造「史上最親」的美臺關係,但在臺灣最需奧援時,美國似乎給了標準答案「No one can help」。
有疫苗,不代表疫情可消解;沒疫苗,卻絕對寸步難行,走不出國際。執政者應思考,若繼續意識型態治國,未來走不出國際的現象,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