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攬子”生育支持措施出臺 更強調保險、稅收、醫保等政策工具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我國覆蓋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將落實落地。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四方面出臺了13條具體舉措,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若干措施》強調了生育保險、稅收、醫保等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時首次提出要“建立生育補貼制度”,下一步,相關的實施方案和管理規範將出臺。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
“相比此前生育支持政策,《若干措施》的政策體系更爲全面,力度更大,提出的指標也更加具體、有操作性和執行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石智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對《若干措施》如是評價。
近年來,我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不斷推進,未來也將根據政策實施效果、人口發展形勢等繼續優化完善。
“從生育抑制到生育支持,就是國家根據人口形勢變化做出的方向性的政策調整。在生育支持力度方面,頂層設計正在根據政策效果不斷加強,此次《若干措施》整體框架也更加完整,如更強調文化支持的作用,未來需要不斷監測政策效果,並據此對方向、力度和框架進行必要調整。”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覆蓋全人羣、全生命週期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年末減少20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爲-1.48‰,連續兩年負增長。
而我國總和生育率也在快速下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的水平爲1.30,據聯合國2024年最新的估算,2022年爲1.03,2023年爲1.0。但學界普遍認爲,育齡人羣的生育意願依然有提升空間,因此,生育政策的系統支持尤爲重要。
石智雷長期致力於人口問題研究,他表示,近年來,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生育數量持續快速地下降,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若干措施》體現了國家對當前人口發展新常態的認識與適應。
他認爲,《若干措施》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同時,重點強調了激勵機制的建設,提出健全覆蓋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人口服務體系,這是該文件一個有代表性的亮點。“生育支持除了聚焦產假、補貼等內容,還延伸到養育、教育、醫療、住房等,目標就是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此外,他還認爲,《若干措施》的另一個亮點,是在政策文件層面,首次正式提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若干措施》的目標很明確,正式提出瞭如何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看來,《若干措施》更加強調了生育保險、稅收、醫保等政策工具的使用。
宋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研究此前已進入低生育率國家的經驗發現,一般生育支持主要包括四類政策工具,即經濟支持、服務支持、時間支持和文化支持,其中經濟支持是最基礎的工具。
她進一步表示,經濟支持工具有多種,相比現金補貼類的政策工具,保險、稅收等其他政策類工具更值得關注。比如《若干措施》中提出的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將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生育保險,落實好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兒童用藥按程序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等措施,更加有助於在制度上爲家庭提供經濟支持,也能覆蓋更廣泛的人羣。
值得關注的是,《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建立生育補貼制度”,並明確要制定生育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和管理規範,指導地方做好政策銜接,積極穩妥抓好落實。據瞭解,目前全國有23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
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的實施方案還在制定當中。”
對此,石智雷表示,生育補貼、育兒補貼是各國生育支持政策中最重要的一個制度安排,也是鼓勵生育最重要的一個手段,但需要財政大量投入。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已出臺生育補貼政策,但國家層面還沒有建立明確的生育補貼制度,有待主管部門研究出臺。
破解“想生不敢生”難題
當前,人們的生育觀念已總體轉向少生優生,經濟負擔、子女照料、女性對職業發展的擔憂等,成爲制約生育的主要因素。
因此,以系統觀念謀劃人口和生育工作至關重要。而《若干措施》正是通過一攬子生育支持政策,來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升生育意願。
記者注意到,此次《若干措施》的很多舉措針對性強,直指羣衆“不想生、不敢生”的痛點。比如在住房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多子女家庭購房的支持力度,可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在女職工權益保障方面,提出督促用人單位依法依規落實對女職工特別是孕產期、哺乳期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採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等;在托育服務供給方面,提出着力增加公建託位供給,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等。
“嵌入式托育”並不是新名詞,今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就提及“支持用人單位辦託、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
所謂嵌入式托育,是指通過在社區(小區)的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提供家門口的托育服務,形式包括爲嬰幼兒提供全日託、半日託、計時託、臨時託等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嵌入式托育堅持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協同的模式運行。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托育機構的託位數和托育需求之間還有一定缺口。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近10萬個,託位數約480萬個。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4.5個的要求計算,2025年全國託位數要達到約600萬個。
不僅如此,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當前受託育價格、托育質量等因素影響,“家庭送託難”與“機構收託不足”並存,2023年全國託位實際使用率僅爲46.7%。
因此,多渠道增加優質、普惠、便捷的托育服務供給迫在眉睫。
記者梳理髮現,濟南、西安等全國多個城市以打造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國家試點城市爲契機,大力開展社區嵌入式托育建設項目。
10月30日,濟南市衛健委人口家庭與婦幼健康處相關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濟南市已開展首批社區嵌入式托育建設項目32個,推動優質托育服務深度融入社區,通過“幼有優育”破解家庭帶娃難問題。
“我們首批開展建設的社區嵌入式托育機構,一般採取的是‘公建民營’的模式,社區委託專業機構運營,由於服務價格普惠,照護專業,很受居民認可,目前入托率很高,一些機構的託位還需要排隊。”該人士說,市衛健委會鼓勵社區優先選擇省、市級示範托育機構作爲合作機構,以保證服務質量。
該人士還向記者介紹:“對托育機構來說,房租和人員工資佔到整個運營成本的約70%,而我們鼓勵建設的嵌入式托育機構的場地,是由街道(鎮)、社區盤活現有資源免費向運營機構提供,比如閒置或者低效的辦公用房或活動室,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因此托育價格相比一般的民辦托育機構更爲普惠。”
同時,濟南市衛健委計劃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前100所社區免費提供場地、執行普惠價格的嵌入式托育機構給予一次性獎補,再加上濟南市近年來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機構給予一次性5萬元運營補助、每孩每月400元的收託補助,有效降低了托育機構運營成本和服務價格。
據瞭解,圍繞讓更多家庭實現“有得託、託得起、託得好”,截至目前,濟南市共建成托育機構600餘家,每千人口託位數達4.59個,幼有所育不斷向幼有優育轉變。
像濟南一樣,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積極建設生育友好型城市。從各地實踐情況看,記者注意到,社區嵌入式托育主要包括兩種運營模式:一是利用社區資源建立托育機構,向社區及附近居民提供托育服務;二是社區與專業托育機構合作,或直接採購成熟的托育服務。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未來,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的內容也將不斷拓展。比如北京市就提出,除了提供全日託、半日託等形式的托育服務外,有條件的可拓展提供科學育兒、入戶指導、養育照護小組等延伸性服務。
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
生育意願的提升,不僅與實打實的經濟、服務政策息息相關,文化支持也至關重要。
《若干措施》提出,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倡導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大力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積極向上的婚俗文化;加強社會宣傳倡導,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渠道,加強人口和生育政策宣傳解讀,積極迴應社會關切等。
“生育觀念是影響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石智雷向記者表示,影響生育行爲的兩個核心因素,一個是想不想生,另一個是有沒有能力生,而前者受生育觀念的影響很大。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變遷也是很快的。
他進一步稱,現在很多年輕人晚結婚甚至不願意結婚,尤其是90後、00後以及高學歷人羣,不結婚也就不會生育,而已婚的也會因爲各種原因不願意生育。對生育來說,家庭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而家庭中不僅有夫妻關係,還有父母關係、親子關係。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一同生活,家庭小型化趨勢愈加明顯。文明的發展,其實是對弱者的關照和關愛,這種不願意與老人同住的觀念,實際上也會影響人們不願意照顧小孩。
“因此,不能就生育談生育,而是要把生育納入到社會經濟制度安排中去系統考量。”石智雷說。
在石智雷看來,提升生育意願,就要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一方面要從制度層面,明確正確的導向,開宗明義、大張旗鼓地宣傳生育支持,宣傳人口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氛圍的營造,引導並動員市場、社會力量一起加入到托育、養老等事業中來,構建一個友好的、多方參與的社會環境。此外,還要加強媒體對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進行積極的輿論引導,避免因片面和負面觀點的頻繁傳播,給公衆帶來“刻板印象”。
記者注意到,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今年也曾發文呼籲,要加強育兒幸福感的宣傳。她指出,電視、網絡上關於“生育太痛”“養育太累”“教育太卷”“生育影響女孩身材”“少女感更美”等觀點的傳播、渲染以及網民評論中關於婚育負面情緒的宣泄,對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帶來了不良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恐婚”“恐育”的心理。
而事實上是,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2022年中國婚育狀況統計調查顯示,儘管育兒過程艱辛,但是也會帶來較強的幸福感。在受訪羣衆中,有88%表示在懷孕期間感到幸福;有87.7%表示在子女養育過程中感受到幸福;有82.6%表示在子女教育過程中有幸福感。
調查還顯示,很多辛苦養育兩個孩子的父母表示並不後悔生育兩孩的決定,兩個孩子相處更利於孩子的社會性成長,同時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情感慰藉和情緒價值。
(編輯:郝成 審覈: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