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爲何永久絕交,到底怪誰?聽聽老樑怎麼說

---- 不守恆的友情:署名惹的禍

張愛玲曾說,有些話不說不代表不瞭解,有些人不見不代表遺忘。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世界級的物理研究者,曾一起發表過諸多學術性論文,亦師亦友的兩人卻在獲得諾貝爾獎這項至高榮譽之後,因署名問題停止合作,分道揚鑣永久絕交。

老樑說,兩個人絕交到底怪誰也無法下定論,如今兩個人都到了一定的年紀,早年的恩怨,現在也能雲淡風輕地化解,只不過到這般年紀也很不願意主動伸出手了。

翻開歷史的畫卷,作爲中國科學界的頂級泰斗,世人對楊振寧微辭不一。老樑客觀地談及,楊老先生他在巔峰待過,也在谷底待過,但從始至終把科研作爲人生的第一訴求,沒有追逐金錢或者權利,也沒有單純地去追逐榮譽或名利,在科學上的操守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識於興趣相投,一起搞事業

楊振寧和李振道相識於1946年,兩個人師出同門,只不過楊振寧比李振道年長四歲,李振道在西南聯大時,楊振寧已身在美國。

李振道被吳大猷推薦出國參與原子彈小組,但當時國外並不開放原子彈製造技術,原子彈小組解散後李振道留美以公費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習物理理論。兩個人在芝加哥大學第一次見面,就迅速熟絡起來。

兩個人都往物理方向做研究,後一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兩個人合寫統計力學論文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受到了重視,故而受到偶像愛因斯坦的邀請約談,並得到了"祝你們在物理上取得成功"的最大祝福。

這是對這兩位年輕人最好的鼓勵與肯定,極大鼓舞了他們兩人在物理上有所建樹的信心。

毀於署名爭論,一言不合就分裂

1957年,兩個人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理論",推翻了被物理界奉爲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恆定律,成功挑戰了愛因斯坦,在業界取得了一大突破,從而獲得諾貝爾獎。

按照科學界的慣例,合作者的署名應該按合作者姓氏的第一個英文字母來排列,在諾貝爾獎官方公示以及所有媒體對外報道的都是李振道的名字在前,楊振寧在後。

在去斯德哥爾摩頒獎的時候,楊振寧提出想按照年齡順序先於李振道上臺接受榮譽,李振道不同意。楊振寧轉而去和李振道的妻子商議,在其妻子婉言勸說下,李振道勉強同意。

雖然這個小插曲很快就被諾獎榮譽沖淡了,但幾個月後風波再起,因伯恩斯坦在《紐約客》發表的《宇宙問題側記》一文中,給李振道看的文章校樣中未做什麼修改,排名依然是"李楊"不變。

但楊振寧卻因此很痛苦,向李政道提出不同意見,希望自己的名字寫在之前,或者是在名字那裡單獨標註是因字母順序而寫,如果都不加標註那就得直接寫爲"楊和李"的標準,李振道認爲他的想法太過於無聊,大失所望之後建議兩個人暫時停止合作。兩個人決裂,不再合作任何學術論文。

正如老樑所言,在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就算不直接提及金錢,且只說名譽問題,兩位大家還是不能免俗啊,你我都不是超凡脫俗之人,面對名譽的誘惑,還是忍不住,難以自持理性與客觀。所以因這點兩個人絕交情有可原,都是世俗之人,哪能就拱手相送名譽。

後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振寧自身也坦言:諾貝爾獎有積極意義,但同樣也有負面作用,大部分合作獲獎的人最後很多也都分道揚鑣了。

畢竟在這樣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面前,署名真的很重要,決定你之後的論文成果以誰的名字命名。所以楊振寧對物理研究成果的堅持與真摯,也讓他在爭論署名之事時絲毫不讓。

落葉終得歸根,楊振寧回國定居

在美國居住了58年零一個月之後,楊振寧還是想回到養育他的故土,於是他回到清華園定居。總理請他吃飯時,也隨口提及了一句"聽說您與李振道不和"便也沒有往下深究前因後果。

老樑說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楊振寧這樣一位中國科學界的頂級泰斗,毫無疑問是具有標杆性質的人物,那麼對於大人物的傳統就是"爲尊者諱",這是孔夫子時候便流傳下來的:"寓褒貶,別善惡,微言大義,爲尊者諱。"所以黑不問白不會問,誰也說不清楚,孰是孰非。

老樑直言,中國政府潛意識裡仍然堅持,中國人在諾貝爾獎裡留下名字是史無前例的榮譽,也由衷的希望這兩位泰斗能夠化干戈爲玉帛,他們能夠握手言和也是一大盛事。

由政府在廣州組織的一場學科研討會中,李振道和楊振寧受邀出席,楊振寧在與錢三強握手之後,隨即也與李振道握手,被在當場的記者迅速咔咔快門拍下,認爲這是"歷史性的握手"。

但兩個人是否能夠和好如初便是後話了,他們都想要站在自己所熱愛的世界與領域裡閃閃發光,卻都不願意成爲那個名字在後的人。

後臺灣作家寫了一本楊振寧個人傳記《規範與對稱的美--楊振寧傳》,引起了李振道的極大不滿。本來已經和大陸協商好出版簡體字版本,這本書李振道買了不少,並在書中加了一封信,直接送到了大陸的政界、商界、學界手裡。

李政道的信中極力闡述書中歪曲事實侮辱他的言論,這一插曲也就讓這本楊振寧的傳記沒辦法在大陸如期發售,簡體字版本也就不了了之了。

楊振寧自己也坦言,他和李振道兩個人的關係有些地方比他們和自己的太太還要密切,這樣深厚的一個關係在破裂的時候,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個等級的痛苦的。可見他對這位老友的深厚友誼,還是深表惋惜的。

對人生來說,必不可少的東西可能並非是取勝,而是曾經也無悔的戰鬥過。李叔同說,過去的事情也已經過去了,未來也不必預思量,當下也就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楊振寧和李振道兩人的決裂,是華人界裡著名的一段公案,也是華人學術界的一大損失,可舊事重提,就是因爲它從未被妥善處理,如今都已是白髮泰斗,處理這些恩怨也就雲淡風輕不針鋒相對了,就看誰能夠先伸手,先言和。

守恆的定律,這不守恆的友情,老樑抱着客觀態度陳述真實記載,不偏不倚,不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