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和楊振寧:爲何說在現代國內高校中,楊振寧影響力更大?

人類自美麗蔚藍的地球而誕生起,便已經開始對頭頂上那佈滿璀璨光輝的星河蒼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一切還無法用系統的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奇特的現象時,人們匍匐在看不見的“神明”腳下,用虔誠來期望未來能夠擁有更多的美好。

但當世界上出現如牛頓、愛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學家之後,人們終於得以一窺廣袤無垠的宇宙的冰山一角。

物理學的發展歷經數十個世紀,看似是一門在人類歷史上不算久遠的領域,但那卻僅僅只是因爲人類實在是太過於渺小,一顆塵埃若是落在一座山前,又如何能夠一眼看盡山之全貌?

物理學家們用畢生精力探索着世界的規則,從與哲學混雜不清的時代直至如今已經開始尋覓着微量子們在碰撞間所天然擁有的規律,物理學像是一棵樹的根部,從上慢慢衍生或影響着其他學科內容,最終在浩瀚宇宙間綻放着屬於人類的智慧之花。

談及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重要人物,那麼離不開兩位著名的中國物理學家:錢學森和楊振寧。錢學森能夠在建國之初在美國多方阻撓之下選擇回國,帶領着幾乎對導彈火箭是完全空白的科研人員硬是造出了“兩彈一星”,甚至對於後面的航天事業更是大有助益。

而楊振寧早在1957年便與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而一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更是提出楊-Mills規範場論等一系列重大物理成就,稱得上是20世紀後半葉物理學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或許正是因爲錢老和楊老皆是我國的科學家,且二人身處差不多同一個時期,所以國內一直喜歡將兩位科學家放在一塊比較。而事實上,若要論在國內著名高校之間的影響力而談,楊老倒是比錢老要影響力更大,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投身回國

“科學是無國籍區分的,但科學家是有的。”錢學森出生於1911年12月,他從小便對物理學產生了極爲濃厚的興趣,並在1934年6月考取了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的名額,進入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航天系,後轉加州理工學院,成爲了著名科學家馮·卡門最器重的學生之一。

若要說天才是天賦結合勤奮,那麼錢學森稱得上是物理學方面稱得上是得天獨厚的天才,他在拿到數個高等學位之後,開始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並與導師一起提出了卡門-錢森公式,成爲了世界上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在物理學領域裡,他猶如是一隻順風的小帆,一路馳騁,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他未來在物理學界的成就將會更高。

但在錢學森的心中,除了他一心鑽研的物理學之外,還有一團火一直在熊熊燃燒着,孕育出他一身血肉的祖國好似無時無刻不在呼喚着他,而他也每時每刻都期盼着中華大地能夠重新獲得自由和獨立。

所以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錢學森的耳朵裡時,他幾乎沒有做什麼猶豫,便放下了手中研究所用的資料,毅然決然選擇回國。

但他回國的行動被美國政府所察覺,美方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並將他直接關押拘留了十多天。回國的路是佈滿荊棘且艱難險阻,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但錢學森沒有畏懼放棄。

在數次的審問和不停歇的監視看守下,他堅持要回到國內,並在祖國的幫助下順利離開了一直禁錮他的美國軍方勢力,回到了曾經的故土上。

遠離了曾經一起研究的導師與同事們,也沒有了具體的研究資料,錢學森所面臨的挑戰便是從平底起一座高樓,從一無所有開始。

他嘔心瀝血數十年,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目標,實現了自己當初回國時下的決心:一定要爲祖國而創造出最重大的貢獻。

一生鑽研

“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再把夢變成現實。”與錢學森的經歷有些相同,1922年10月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楊振寧同樣是在一片動盪之中將所有的精力撲在了學習這一件事情上面,並於1945年前往美國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隨後楊振寧在物理學理論研究上不斷深入,1949年進入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始與李政道合作。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楊振寧的耳朵裡時,他做出了與錢學森截然不同的選擇,依舊留在美國進行着物理學的研究。與恩裡克·費米所提出的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以及與米爾斯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隨後更是在1956年與李政道發表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曾經有人提出對楊振寧的質疑,認爲他沒有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選擇回國,他的內心是不愛國的。

但其實早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時,他便用自己的獲獎感言道出了對祖國不變的深情:“從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爲我的中國傳統而驕傲,同時我又專心致志於現代科學。”

隨後,楊振寧依舊將全部身心投入在物理學的研究之中,直到他在晚年時期才選擇回到國內。

他用了畢生心血放在了物理學的領域裡,在年老退休之後仍然沒有停止腳步,回國之後繼續爲祖國的科研教育事業發光發熱,並於2015年放棄美國國籍,2017年正式轉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領域不同

無法否認的是,無論是錢學森還是楊振寧,其對於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物理學皆是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有許多人不明白爲什麼當初錢學森會在祖國百廢待興時回國,而對祖國同樣保持着深刻感情的楊振寧卻沒有回國呢?

這樣的疑問同樣也招致了許多國人對於錢學森的敬佩和崇拜的情況下,對楊振寧卻抱有誤解甚至敵意。

但社會主義思想的開創者馬克思和恩格斯便已經說過:“看待事物一定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從事物的兩面性進行思考。”

楊振寧之所以沒有選擇在那個關鍵時刻回到國內,並非是他貪圖美國的經濟實力強大,或是留戀於美國所給予他的優厚條件,而是因爲他在物理學研究的領域上與錢學森並不一致。

錢學森所研究的內容能夠與實踐進行良好的結合,而且他在美國時便已經開始進行火箭、導彈等方面的研究,若是回到祖國進行“兩彈一星”的建設,無疑是在各個方面都相當吻合。因爲秉持着對祖國的熱愛且能夠有所貢獻,所以錢學森才決定回國。

而楊振寧所研究的物理學方向屬於理論部分,不僅回國之後無法在短期內對祖國的建設有決定性的幫助,而且國內那時候的技術條件也完全無法支持楊振寧繼續進行自己的學科研究。

沒有哪一隻鳥不想回到自己的巢穴,沒有哪一個孩子會不想回到母親的懷抱。正是因爲擁有着對物理學無限的熱愛以及對祖國不會更改的愛意,所以才支撐着楊振寧這樣耗盡一生的科學研究。

高校內影響

在國內現代高校中,楊振寧與錢學森皆是學生們心目中最重要的榜樣和目標。在楊振寧回到國內之後,他在對於國內學院對於科研上的幫助是巨大的,他曾數次說過:“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他的前半生裡,用所有的心血去研究屬於全人類的理論物理學領域,但後半生他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自己深藏已久沒有衰變的愛國之心與對中國學子的熱切期盼。

正是因爲楊振寧一直堅持在國內高校建設上不斷幫助和支援下,國內高校對於基礎理論知識和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也令更多學生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正是因爲如此,故可以說在國內名校之內,楊振寧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無論是楊振寧還是錢學森,他們對於國家的影響皆是重要不可或缺的。

小結: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無論要經歷多久,人類永遠的征途終點在星辰大海。無論是楊振寧還是錢學森,他們對於全人類的物理學領域皆是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用生命的流逝來探討着宇宙的規律。

而他們也是同樣的愛國者,能夠循着心底那不曾停止的渴望,選擇回到祖國的土地上,繼續爲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鬥。所有的中國學子們都應該跟從着他們的光芒,朝着更美好的方向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