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附醫落腳蘭陽平原

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署立宜蘭醫院正式改製爲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新民院區,雖然是一間規模不大的老舊醫院,但畢竟陽明終於有了自己的醫院,首任院長是陽明醫學院的第一屆校友唐高駿。唐高駿將這所百廢待舉的署立宜蘭醫院成功轉型爲社區醫院,爲日後改隸爲陽明附設醫院打下很好的根基。這件事有多麼不容易?得從署立宜蘭醫院的歷史說起。

署立宜蘭醫院創建於一八九七年,日治時期被稱爲「大病院」,學醫的知名歌手羅大佑的經典歌曲〈童年〉,即以宜蘭醫院內的大榕樹爲場景創作。在臺灣省政府虛級化之後,宜蘭醫院改隸衛生署,因設備老舊、人才流失,漸漸沒落,也失去民衆信任。二○○一年,衛生署委託臺北榮總接手經營,當時臺北榮總的院長看到那邊缺乏急重症,就派了重症加護病室主任唐高駿去當院長。唐高駿是陽明傑出校友,醫學院畢業後在北榮服務,北榮送他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進修,拿到公共衛生碩士。

唐高駿發現,宜蘭的癌症、心臟、腦血管疾病、意外事故等,都比全國平均死亡率高很多,他接掌宜蘭醫院的第一步,便是先把可以救命的醫療環境建立起來。但是醫院設備老舊,他跑到倉庫找了一些堪用的儀器設備,簡單地弄了一個克難型的加護病房,並親自進急診室站在第一線工作。

在唐高駿帶領團隊衝到第一線工作後,不到一年,每日急診人數就從二十幾人衝高到七、八十人,佔牀率衝高到逼近百分之百,也順利通過了地區教學醫院的評鑑。不到兩年時間,醫院就轉虧爲盈。

唐高駿充分展現了「妙手回春」的醫院管理長才,他肩負起醫院人事的協調、財務的盈虧、業務的經營,更要面對組織的僵化與錯綜複雜的地方派系,不出幾年就把這家地區醫院成功轉型爲區域醫院。

當游錫堃應允讓陽明能在宜蘭蓋醫院,吳妍華看到這是一個機會,便詢問唐高駿的意見。唐高駿表示,以當時宜蘭醫院的規模和水準,還不夠資格當陽明的附設醫院;但如果有一塊不錯的土地,只要好好做,有機會把它變成一家醫學中心。

唐高駿回憶這段往事說,雖然宜蘭醫院的條件不是很好,但吳妍華決定先拿下來,後續再繼續努力爭取預算;附設醫院雖遠在宜蘭,但先求有再求好,同時也符合陽明設校關懷偏鄉醫療的宗旨。

行政院覈定陽明附醫計劃之後,吳妍華着手延攬首任院長人選,她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唐高駿,但當時唐高駿已卸任署立宜蘭醫院院長職務,回到臺北擔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好不容易能與家人團聚。吳妍華轉而詢問了幾位醫界前輩的意願,但被以各種理由婉拒,最後她只好拜託唐高駿再回去宜蘭服務。唐高駿爲了母校期盼了三十多年的附設醫院終於夢想成真,也就義不容辭地承擔重任。

創校第三十三年,陽明大學終於有了自己的附設醫院,而且由陽明醫學院培養的第一屆學生擔綱院長一職,更具歷史意義。

二○○八年元旦,行政院衛生署宜蘭醫院正式改製爲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不再隸屬衛生署管轄,也不再委託臺北榮民總醫院經營。宜蘭醫院邁向另一個新紀元,象徵着百年老店一個嶄新的里程碑。(二之二;摘自《求真無私》);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