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退會否讓年輕人找工作更難?女性爲何延更長?專家解答

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這是職工法定退休年齡自上世紀50年代確定後,70多年來首次進行調整。

根據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週歲延遲到63週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週歲、55週歲,分別延遲到55週歲、58週歲。

第一財經就延遲退休改革的具體辦法、配套措施以及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影響等問題,專訪了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張熠。

第一財經:我國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方案有何特點和亮點?

張熠:就延遲退休來說,方案總體比較穩健溫和。先前部分媒體預測男性退休年齡將從60歲延遲到65歲,實際方案只延遲了3歲。改革以每4個月延遲1個月的方式,分15年完成改革,符合小步調整的原則。女職工相對幅度大、速度快,主要是因爲起點比較低。這也反映了這個改革越早啓動,調整幅度能夠越慢,改革影響消化期越長。

改革的亮點有二:一是對彈性原則的貫徹比較好,例如方案允許男職工向前早退休3年,因此即便法定退休年齡延遲到63歲,參保人仍然可以自願選擇在原先的60歲退休。而且改革方案沒有修改待遇計算辦法,按先前退休年齡退休仍然會保持改革前的待遇。二是側重鼓勵向後彈性延遲退休,並且既提供了激勵,也提供了保障,消除了返聘人員沒有正式勞動協議,缺乏權益保護的問題。

第一財經:延遲退休對於我國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有哪些作用?

張熠:本次改革的着眼點更多是考慮開發人力資源乃至夯實國家長期產業競爭力。我國正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產業競爭:一方面向高端產業升級需要應對先發國家的打壓;一方面隨着人口老齡化,中低端產業需要面對後發國家的競爭和成本優勢。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既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有必要儘可能延續傳統的比較優勢,包括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素質提升速度很快。

例如我國目前年輕人(25-34歲)中受高等教育比例大約是老年人(55-64歲)的9.8倍,而經合組織國家則僅爲1.6倍,且絕大多數國家都不超過3倍,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彈性的方式延遲退休主要是給未來受教育程度高、有能力和有意願繼續工作的大齡勞動者提供發揮餘熱的機會,同時保障其各種勞動權益,例如休息休假、工傷補償等。而對於勞動力市場上弱勢的大齡勞動者則允許早一點退休,避免一刀切。

第一財經:有勞動者反映,現在人力資源市場有條35歲的隱形紅線,人們也擔憂,延遲退休會否讓年輕人找工作更難?

張熠:改革總體方案比較穩健,延退的幅度是有限的,這次改革主要着眼於未來,並且基於對當前35+現象成因的一種洞察。當前就業形勢主要是因爲我國人力資本進步速度過快,大量年輕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涌入勞動力市場,造成大齡勞動者過早淘汰(即35+現象)和青年人就業擁堵(畢業即失業)問題,同時也疊加了外部需求變化和國際產業競爭帶來的影響。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未來10-15年間,這些受過更高教育的在職者的年齡將迫近當前法定退休年齡,就業形勢會發生極大改變,所以要儘早啓動改革。而且,如前面所說,從夯實國家長期產業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也需要做很多的改革,退休制度是其中之一。

第一財經:你覺得延遲退休需要有哪些配套政策?

張熠:我覺得既要看到總體上未來人口素質、人力資本形勢的變化,也要注意到其中的個體差異性。這次改革很重要一點是打破了原來剛性的退休制度設計,允許彈性退休,既包括向前,也包括向後,更好考慮到不同人的需要。

配套改革中比較重要的是大齡勞動者的保護,很多國家針對就業能力比較弱或者身體狀況已經比較差的大齡勞動者提供失業養老金、病殘養老金等,這個制度對我們國家來說非常需要。失業保險基金可以一部分用於失業養老金。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一部分可以考慮用於病殘養老金。另外,我覺得應當對大齡勞動者就業反歧視等有更大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