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企拓新:去聽得見“炮火”的一線,向未來產業進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伍素文 廣州報道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2024年,一系列重要會議部署表明,科技創新將成爲牽引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國企是配合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槓桿力量,當前正加速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拓展。作爲國資國企大省,廣東更是快馬加鞭。
今年12月,廣晟控股集團2024年度科技創新培訓班開班,邀請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檀潤華等嘉賓爲員工專題授課、研討互動;3個月前,粵海集團舉行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大會,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通過視頻傳來寄語;今年5月,由廣新集團旗下星湖科技與廣新創新研究院聯合設立的廣新生物,聘請中國工程院陳堅院士作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首席科學家,聯合攻關“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
與頂尖科學家密集“往來”,足見廣東國資國企大力“拓新”的積極性。除強化原始創新與關鍵技術攻關外,今年廣東國企還通過頻繁的資本運作、戰略合作、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數智化改造等方式,列隊在聽得見“炮火”的一線,向“新”圖強。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分析,在廣東面臨經濟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國企起到了“潤滑劑”和“加速器”的作用。廣東國企大力“拓新”,既是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穩經濟、促轉型的需要。他還建議,廣東應探索強化國企民企合作的新機制,通過國企的影響力和優勢帶動民企發展,增強市場信心,從而穩投資穩消費,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最理想的一種情景”。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創新。兩者統籌推進,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
日前,GOVY AirJet的亮相吸引了衆多目光。作爲廣汽第二款飛行汽車產品、廣汽全新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首發產品,其可垂直起降,一鍵式無人飛行,集合了廣汽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全新探索。
2024年被認爲是“低空經濟元年”,許多國企搶先佈局,成立產業投資公司或發佈相關產品,廣東國企的力度和進度走在全國前列。以廣汽爲例,2021年公司啓動飛行汽車研發,其間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今年3月完成首款產品的飛行驗證。而在羣雄競逐的AI+賽道,2022年廣汽研究院投入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第三代具身機器人將於12月26日對外發布。
“今年,廣汽啓動多項重大改革,包括對自主品牌實施一體化運營,將總部遷至番禺併發布‘三年番禺行動’,推動二次創業再出發。以此爲契機,推動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及飛行汽車等前沿領域持續向上突破。”廣汽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應用下,加上新一輪技術改造的推動,各行各業“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高。
在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的水廠電站裡,一批“機器人管家”陸續上崗,實現24小時設備區域全覆蓋自動巡檢;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上,每10秒即可造出一個水錶;在碳排放數字化管理平臺的輔助管理下,部分淨水廠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000噸,碳減排比例優化至24%。
今年以來,廣州水投集團佈局建設泛智慧水務“2+4+1”的產業體系,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2024年,廣州水投集團組織開展科技項目達288項,截至11月累計研發投入2.8億元,同比增長4.87%。
廣州水投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集團以“前沿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金融支持+人才支撐”爲指導,構築產業生態鏈,積極對接超50家水務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與國內外頂尖高校的院士和教授團隊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有效貫通科研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培育鏈條,打造了新的利潤增長極。
近年來,廣東國資國企的科創版圖“新”潮澎湃:粵海旗下公司項目支撐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提前高質量完工並節約成本超20億元,獲廣東科技一等獎;廣晟集團控股的風華高科片式電阻器自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儘管國資國企業態多元,經營模式各異,但向新而行已經成爲大家的共識。
產業投資和資本運作是進軍新興產業的有效手段。
今年7月,廣東省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提出,聚焦主責主業,加強產業上下游的併購重組,促進企業資本運營與產業經營融合發展。
作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廣新集團是通過投資做大做強的典型樣本。目前,集團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與食品健康、數字服務與供應鏈服務三大主業板塊,通過投資併購以及推進混改壯大產業影響力。這幾年,集團提出了每年新增投資的50%以上要投在戰新產業領域。
在廣新集團上市公司2024年投資者集體交流會上,廣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志平提到,未來將當好長期資本,專注於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優勢和積極股東的作用,加強賦能,支持上市公司存量轉型、增量拓新,提升上市公司資本價值,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激活科技創新,離不開風險投資。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國資下場投科創,“耐心資本”成爲年度熱詞之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趨勢加強。
《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提出“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爲主要考覈指標”,《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徵求意見稿)》提出 “對於種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時序進度、資金規模等要求”等,從國家到省市,支持創投行業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導向鮮明。
“風投創投行業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我們深感振奮、信心倍增。”深創投相關負責人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作爲國內領先的國資創投機構,深創投今年成功設立總規模51億元社保基金大灣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爲後續募集長線資金及耐心資本奠定良好基礎。
截至2024年12月,該集團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部項目均爲初創期和成長期項目,硬科技領域投資佔比超過95%。在IPO階段性放緩的環境下,成功推動美信科技、駿鼎達、星宸科技、廣合科技、中瑞股份、百望股份、傲基股份、先鋒精科、越疆機器人9家企業實現IPO。同時,助力已投企業在工業軟件、半導體設備、新材料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做好科技產業的服務機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創投將壯大基金管理規模,加強全球募資能力建設,加大戰新產業投資力度,積極開拓機構投資人,重點在國家級母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銀行等實現募資突破。
如今更多“耐心資本”集結廣東,爲地方科創引入了更多源頭活水:粵科金融集團參與設立產業龍頭創新投資聯盟,牽頭組建總規模超135億元的基金羣;由廣州金控管理的總規模100億元廣州天使母基金今年9月正式落地運營……
如何強化創投行業發展制度保障?上述深創投負責人也建議,加快激發社會資本活力,一方面可適當鼓勵各級政府引導基金放寬出資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可探索放寬政府出資的返投限制,向社會資本傳遞強有力的出資信心。此外,在退出方面,逐步實現IPO常態化,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節奏。管理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符合創投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投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免責細則,形成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體系化安排。
外部形勢風高浪急,唯有改革是不變的“關鍵一招”。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需深化改革,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障礙與制度藩籬。
今年,廣晟集團提出了新質生產力“躍升計劃”,全員動員強調要“敢幹敢拼敢創”,實施電子信息領航工程、先進材料競先工程、綠色環保轉型工程、智能製造升級工程、資本運作賦能工程、汽車配件聯動工程6項重點工程,健全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和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經營業績考覈體系等。
廣新集團深入實施“廣新創新十條”,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企業科技創新委員會、企業科技副總、科技創新工作專職管理部門等組織架構,實施利潤加回、激勵加碼、比重加大、成果加計、容錯減壓的“四加一減”正向激勵,建立科技創新強激勵機制,推進科技型企業“一企一策”分類考覈。
人才是第一資源。廣州水投集團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在重點企業和研發機構設立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資深專家等崗位(職級)。優化科技骨幹人員退休返聘或延遲退休等機制,發揮科技骨幹前輩的寶貴經驗和傳幫帶作用。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一線員工自主創新意識。
企業探索“新打法”的同時,有爲政府的保障和支持不可或缺。
今年,廣東省國資委設立科技創新處,組織指導所監管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此外,還印發了《省國資委拓新工程行動方案》,對《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相關規定進行細化和完善;出臺了《省屬企業年度科技創新考覈細則》《廣東省屬企業科技創新考覈激勵實施方案》等,調整科技創新考覈突出正向激勵,推動國有企業敢闖、敢投、敢創新。
林江表示,近年廣東國企改革的力度較大,如果在加強國企與民企合作上探索新機制,將更有利於雙方發展。“廣東民營經濟發達,如果國企、民企能真正做到人才、技術、還有一些政策的資源共享,比如建立戰略聯盟、生產環節上強化合作,對國資國企的發展可能會更快些。關鍵就在於機制體制。”
當前,廣東正處於動能換擋的關鍵期,國資國企在拓新路上前進一點,廣東在新技術、新產業的佈局上就能更搶先一些。以“再造一個廣東新國資”的魄力,廣東國資國企不斷爲“再造一個新廣東”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