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制真的需要縮短
這幾天開大會,我看到有委員提議說要把學制縮短,從12年縮短到10年,現在的學制太長了。照我的看法,10年都太長了,8年9年也不是不行。
我這麼說的原因很簡單,作爲一個人,不能在這種一元化的、單一評價尺度的空間裡呆太長時間,太長的話是一種犧牲和付出,而不是獲得。
但 我們現在的時長是12年,如果算上學前教育,那就是15年,人有幾個十五年啊。
可能有人會說我在否認基礎教育的價值了,我真沒這個意思,就算要開槍也要找準靶子,現在討論的話題是學制長短的問題,而不是要不要學制的問題。
關於十幾年的學習最終有多少知識能夠應用在目前工作生活中,評論區大家可以給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從事專業向工作的朋友,可能還好點,如果從事非專業向工作的人,大概率會覺得應用的地方很少。
換句話說,「學有所用」這個詞的「用」,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指用在考試上,但考試也是人爲打造出來的需求,屬於教育系統內部造出來的需求。
系統內學的東西用在系統內的考試上,也算是內循環了,可是人終究是要走出來的,要參與外邊的大循環。
所以真相就是,長達十幾年的教育體系,篩選作用遠大於教育本身的作用,各種考試、各種排名的實質意義也不是看你學懂了沒,就是篩選手段而已。
篩選有沒有作用?當然有作用了,小鎮做題家就是這個社會的核心財富,他們絕對是從全球最嚴苛的訓練體系和篩選體系裡爬到上層的一個羣體, 平時悶聲不說話,真要說什麼全球競爭,那還是得靠這個羣體。
前兩年很流行的縣城婆羅門之類的,把轉移支付停一下試試?偷着樂就行了。
不過能被篩上去的人是極少數,大部分人是什麼呢?是陪跑。這個詞可能不友好,但真是這樣。
而問題也在這裡,既然是陪跑,有必要陪跑這麼長時間嗎?15年時間,空幾年出來乾點別的是不是也很好。
爲什麼說人在一元的、單一評價尺度的空間裡呆太長時間是一種犧牲?因爲人就是多元的啊,人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
現在的現狀是,按照社會設計,每個人出生前3年負責喝奶長大,然後進入這個篩選系統19年(算上學前教育和本科),畢業了22年,給兩三年時間打份工掙點錢,然後社會又會催促着你成家了(如果你要成家的話)。
花十幾年時間通過篩選體系裡的各種門檻,或者就是陪跑,再花兩三年時間搞定終身大事,這輩子就算差不多定了。
另外再歪個題,既然婚姻是終身大事,爲什麼在設計上,留給人們對付終身大事的時間這麼短,就這麼幾年,而陪跑或者說通過篩選體系的時間卻這麼長?合理嗎?
在整個過程中,有個環節是嚴重缺失的,就是對自己的認識,而認識自己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課題。
前面十幾年在一個一元化的、單一評價尺度的空間裡,人是無法認識自己的,甚至連真實的社會環境都接觸不到。
我們說的認識自己不是課本上的認識自己,做個什麼亂七八糟的心理測試就完成了。
你要去玩,你要去決策,你要評估得失進行選擇,你要接觸各種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羣,你要去談戀愛,你要去充分體驗真實生活的環節。
然後在這些事情上,你才能看清你自己。
人在考試上、課本上、心理測試上都看不清自己,人只有在事情上才能看清自己,哦,我喜歡做這個,我不喜歡做那個,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呆着或者我喜歡熱鬧等等。
這一點炒股的人最清楚,進入股市之前,信心滿滿,要價值投資,要長期主義。
給你連跌個三四天,你大爺的,勞資不玩了。
再來一根大陽線,立刻改變信仰……最終發現自己就是跟隨風搖擺的野草,其實這也沒問題,起碼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可以選擇不玩或者期待值就沒那麼高了。
玩的時間太短了——「玩」這個字眼不太好,容易引發誤會,準確來說,是低成本測試/試錯的時間太短了,基本上就只有畢業那幾年而已,後面試錯的成本就大了。
張朝陽之前接受採訪時說,中國學生到了二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真正喜歡什麼。 其實答案特別簡單,學制設計就沒有給大家在「認識自己」這件事上安排時間。
如果回顧成長經歷的話,大部分人其實就是從原生家庭這個集體,跳到學校這個集體,然後過幾年再跳到自己家這個集體,反正就是在不同的集體之間跳,跳着跳着就老了,一生就過完了。
你可以看看自己或者問問身邊二三十歲的人,看成長經歷是不是這樣。
城市學生可能還好點,初中高中還是可以住自己家,像我從小農村長大的,基本上初中就要開始寄宿,那種大型通鋪宿舍,十個人一間房的,到高中好點,8個人一間房,到大學是4個人。
畢業之後我才混到自己一個人一個房間,真乾點什麼壞事才方便。
雖然說我們的文化傳統基於集體主義,但這個設計是不是也太集體主義了,完全把個人暴露在集體下,但大家既然是人,肯定就需要一些私人空間,有一些事不希望集體知道的。
現在有人提出來縮短學制,提出這個話題,真的挺好的,決策者可以仔細琢磨琢磨,篩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但能不能讓整個篩選體系運作得更有效率一點呢?在這個體系裡的陪跑者,陪跑的時間能不能短點呢。
不過這也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學制縮短的話,青年人對於社會崗位的需求就會增加,帶來新的就業問題。
-END-202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