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第三勢力生存空間 「零和」選制下爭奪有限資源是困境

▲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第三勢力生存空間。(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對於臺灣政治除藍綠外,是否還有第三勢力生存的空間,前親民黨發言人、政治專欄作家吳昆玉表示,臺灣絕對有第三勢力政黨的空間,即使在威權時代,每個城市仍有20%的遊離票,鄉村地區也有10%左右,但是第三勢力在臺灣的「零和」選制下爭奪非常有限的資源,操盤手們太現實也太精明,沒有思考長遠的規劃,只想着如何善用關鍵少數。

Y’s Day「週三青年日」4日晚間舉行青年座談,主題爲藍綠之外?臺灣第三勢力的生存之道,吳昆玉是在這場座談會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的學者專家還包括臺灣教授協會長陳俐甫、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副秘書長沈佩玲、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周倪安,以及身兼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臺灣教授協會長陳俐甫表示,從1919年的日治時代開始追溯臺灣的政黨政治歷史,包括臺灣民衆黨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參與的1930年代地方選舉,都是臺灣的政治啓蒙經驗,可惜國民政府來臺後,臺灣人的政治參與又受到二二八事件的影響而沈寂下來。

陳俐甫表示,在民進黨成立,最先成立的第三勢力其實是建國黨,建國黨如其民是主張建國的本土派,但他們也是「第一個發展失敗的第三勢力」,遠早於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新黨。根據他的觀察,臺灣的政黨經驗受到國民黨的獨裁對抗影響,發展出非黑即白、強調黨的意志的「剛性政黨」,目前兩大黨都是屬於剛性政黨,但民衆期待的卻是美國的自由政治與開放的政黨,因此產生衝突。

▲臺灣教授協會長陳俐甫。

▲前親民黨發言人吳昆玉。

前親民黨發言人吳昆玉直言,臺灣絕對有第三勢力政黨的空間,即使在威權時代,每個城市仍有20%的遊離票,鄉村地區也有10%左右,政黨政治開放後,新黨初戰即有超過20%選票,親民黨則有超過30%,這就是「非藍非綠」既有大黨以外的政治能量。

對於臺灣第三勢力爲什麼發展得如此艱難,吳昆玉分析,第三勢力在臺灣的「零和」選制下爭奪非常有限的資源,「第三勢力的操盤手們太現實也太精明,沒有思考長遠的規劃,只想着如何善用關鍵少數」。他認爲,第三勢力要站得住腳,就必須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主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表示,若從統獨意識、保守/進步價值、成立方式、正當性的來源等框架來分析臺灣政黨光譜,他服務的福和會就是支持臺灣獨立的偏保守派政黨,而新黨就是從既有政黨的政治菁英分裂而來,太陽花等基層社會運動亦產生了新的政黨。周德望直言,小黨只靠理想是無法生存的,「支持者可以只談理想,但政黨必須負責任地帶領支持者完成這個理想」,因此小黨決策者必須思考生存策略,努力活下去。

▲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副秘書長沈佩玲。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副秘書長沈佩玲分享自身經驗,2017年單純只是媽媽揪團參選,直到2019年才正式成立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並在上次選舉一躍成爲臺灣第五大政黨。沈佩玲說,自己的成長過程跟政治完全沾不上邊,而是先成爲媽媽,發現周邊環境對母嬰不友善,又選不出符合親子需求的政黨,因此才走上政治路,自組政黨,爲下一代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

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前立委周倪安認爲,多元聲音本來就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厭惡藍綠的選民一直存在,如果沒有合理的選制,讓這股離散的力量得到轉換,就會出現民衆黨這樣投機、不負責任的政黨成爲第三勢力的代表,所以,選制一定要修正,讓小黨能跟大黨一起公平競爭。

▲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前立委周倪安。

▲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身爲多元民主的國家,除統獨議題外,臺灣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政黨政治議題,包括:社會分歧、民主選舉的遊戲規則,以及小黨的運作空間與生存方式。

董思齊指出,若從臺灣政黨政治的發展史來看,青年是引領第三勢力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臺灣是多元民主的社會,期許青年世代可以在參與臺灣民主深化過程的同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具體的政治行動與影響力,一同爲青年世代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