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國慶視覺設計掀跨世代熱議 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中華民國美學是問題嗎?」

▲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中華民國美學是問題嗎?」 。(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對於雙十晚會的主視覺設計引發不同世代的熱烈討論,有青年發起民間版的「國慶主視覺設計挑戰大賽」,也有部分設計師批評這次的設計迴歸「華國美學」,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吳漢中表示,「華國美學」的批評其實是改變的契機與出發點,以臺鐵的改變爲例,當老中青、跨領域的工作者共同投入催生出上線後一位難求的「鳴日號」觀光列車,以及後來服務更多旅客的「騰雲號」,「如果臺鐵能,那所有政府機關和國營事業也都能愈來愈美。」

Y’s Day「週三青年日」9日晚間舉辦青年講座,討論主題爲中華民國美學是問題嗎?關於美的表現與體驗,吳漢中是在這場講座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的學者專家還包括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傑、justfont共同創辦人葉俊麟、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Bohan Graphic負責人施博瀚,以及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指出,今年雙十晚會的主視覺設計引發不同世代的熱烈討論,其中,有部分設計師批評設計迴歸「華國美學」,認爲這樣的符號難以彰顯臺灣多元文化;但另一方則有人認爲這些象徵喚醒了年長一代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顯示臺灣已脫離單純物質與經濟層面的思考,追求的是更進一步的文化和美學標準以及批判和反思,這正是整體社會邁向新時代的象徵。

董思齊強調,美學教育對青年一代尤爲重要,對當代青年而言,美學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體驗,更是理解社會、塑造自我與國家形象的關鍵,透過美的表現與體驗,青年能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並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期盼接下來能有更多關於美學的討論與分享可以啓發青年重新思考美學在社會融合與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從中獲得實踐的靈感。

▲臺灣公共策益召集人、臺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傑。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蕭文傑表示,華國美學的最重要元素就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當時來臺的國民黨士兵穿着破爛,對照當時在日本統治下進步繁榮的臺灣街景,只顯現出「因陋就簡」的難民美學。

蕭文傑認爲,中華民國美學對日本時期留下來的建築加以改造,作法包含改名和局部改建,例如,桃園神社的鳥居被改成「雙十」造型就是明顯的例子。另外,中華民國美學在臺灣的新建設,像是圓山飯店和國父紀念館等,其背後反映的是即使在風雨飄搖、經濟不穩的時代,政府仍堅持完成大型建築工程,這就是強人政治的展現。

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吳漢中表示,當今對「華國美學」的批評,其實是改變的契機與出發點。以臺鐵的改變爲例,華國美學被視爲「危機」,因此吸引臺鐵內外、老中青、跨領域的工作者共同投入,催生出上線後一位難求的「鳴日號」觀光列車,甚至後來還有服務更多旅客的「騰雲號」,所以,他認爲,如果臺鐵能,那所有政府機關和國營事業也都能愈來愈美。

▲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吳漢中。

justfont共同創辦人葉俊麟認爲,美感教育關係於文化教育及人文素養,與其從「美學」的角度批評美醜,不如回到自己的「感官」捫心自問:這個設計想表達的意涵是什麼?有沒有自己沒留意到的東西?從中去反思美的事物的意義。

對於何謂臺灣之美,葉俊麟以招牌字體爲例表示,臺灣的歷史讓我們的招牌有很多特別的元素,這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我們的文化基因,卻被我們忽略了」。有日本設計師曾經對臺灣設計發表過看法,認爲臺灣的設計很多元、沒有框架,比日本美學有更多可能性,所以這是可以好好期待、發展的臺灣美學。

▲ justfont共同創辦人葉俊麟。

▲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

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坦言,臺灣社會需要「美普」,就像「科普」一樣,因此,他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教科書美學做起,讓臺灣小孩從小了解「美感」這種語言,學會利用美學表達自己。

陳慕天認爲,對於華國美學的批評與反抗並不是針對醜陋,而是反對「單一威權」與「便宜行事」,所以,他主張要鼓勵多元發聲,尊重幷包容每個人在意的細節,主動重新定義併發掘無限可能的「臺灣美學」。

Bohan Graphic負責人施博瀚認爲,華國美學的全稱應爲「中華民國體系下的美學思維」,公部門在處理「設計」時,往往爲了展現設計「成效」,所以使用大量疊加的技法,這是「加法思維」,而民衆也很容易落入「喜不喜歡、好不好看、花了多少錢」的討論。其實,公共空間的美學賞析不應該「見仁見智」,而是要探討是否「適得其所」,如此才能建構更多元、更因應時代變化的「臺灣美學」。

▲Bohan Graphic負責人施博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