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美戰術妥協 兩岸破冰契機

行政院長蘇貞昌內閣30日總辭,31日與新閣揆陳建仁交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前右)留任。(黃世麒攝)

兩岸疫情管控鬆綁,我方海陸兩會有人事異動,大陸國臺辦也有新人走馬上任。國內學者指出,目前外部大環境有利於兩岸交流,政府應減少交流的障礙,以促進兩岸相互認識、累積善意。

新內閣今日上任,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告訴本報,兩岸交流的外在大環境較先前更好,除兩岸疫情趨緩,民進黨政府爲因應2024大選,處理兩岸事務的思維,已從「抗中保臺」轉到「和平保臺」,堪稱重大戰略轉變,意味着需要溝通交流,加上民進黨也想證明在兩岸關係上的治理能力,兩岸交流的阻力或許會較小。

對大陸而言,國臺辦主任宋濤剛上任,王信賢說,宋濤在處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方面,需要有所作爲,國臺辦應會採積極方式處理民間交流。

綜合疫情鬆綁、臺灣內部需求、大陸新人事等三面向,王信賢分析,這些條件都較先前更有利於兩岸民間、特別是專業人士之間的交流,但同時,兩岸也都會更小心,畢竟接近臺灣大選,會避免影響全局。

王信賢強調,中美目前處於戰術妥協時期,「是兩岸互動的契機」。在兩岸關係低迷,甚至不少國際人士都提及戰爭在即之際,他期待執政當局對當前兩岸間,不論是政黨、地方政府、智庫與民間的各式交流,在不涉及國安層次的議題多能樂觀看待,以真正落實「和平」與「保臺」。

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指出,過去幾年民進黨政府一直把兩岸民間交流的恢復與官方的接觸綁在一起,如果民進黨持續此種思維,很難在兩岸交流上有所突破。

左正東表示,從2019年之後,政府不斷限制兩岸專業交流,包括大陸駐臺記者條件、學界交流等,儘管沒有完全封殺,但未來這個小門也不太會放寬。

左正東說,希望政府能減少這方面限制,因爲民間的交流及來往對於兩岸之間的相互認識、累積彼此善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