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看學校還是看專業?眼科醫生陶勇:填高考志願的時候只需考慮學校

馬上就到高考報考季。每年都有家長和考生來問陶勇醫生關於學醫的問題,今天整理了幾個大家普遍關注的點,一併解答。

1.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醫?

醫學生在本科階段需要學習74門課程,還要經歷碩士、博士、規培之後才能考主治醫師,成爲正式執業的醫師,這個週期特別漫長,博士畢業就28歲,規培3年,也就是30多才能成爲正式的醫生。正式執業後,也需要醫療、教學、科研同步進行;年輕醫生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要面對患者可能存在的不信任,幹着幹着開始悔不當初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適合學醫的考生應該:1.做好長期主義的打算;2.對救死扶傷的價值感高度認同;3.能從治病救人中獲得高度滿足。如果僅僅是看中了醫生職業的穩定性,我建議報考之前一定要三思,因爲沒有熱情和毅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2. 學醫只能做醫生嗎?

學醫的出路很多,除了做醫生,還可以去藥企的醫學部/銷售代表、臨牀藥物實驗CRO、防疫站、醫學出版編輯、基礎研究,如果有表達天賦和繪畫天賦,還可以考慮自己做自媒體或者是醫學繪圖。

3. 學醫看學校還是看專業?

對於長期職業發展來說,專業更重要,不過醫學生本科是內外婦兒都學,只有研究生的時候才選亞專業,所以高考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學校就行。

4. 對立志學醫的年輕人,有哪些建議?

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同於其他行業,醫學行業不是吃青春飯的行業,是“越老越吃香”且“活到老、學到老”的專業,所以從一開始,醫學生就要明白這是條長期的路,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想法,紮紮實實把每一個基礎功打好,並且不要忽視臨牀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因爲“解決臨牀問題”就是醫生前進的動力。爲了解決問題,可以藉助科研手段,也可以請教年長的老師和同行等等,這個過程就是年輕醫生不斷提升的過程。

5. 醫生應該如何看待醫患關係?

最難的一點是要擺脫分別心,建立同理心。醫患彼此尊重,相互平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尋找戰勝疾病的辦法。百年前梅藤更院長和三歲小患者相互鞠躬致敬的照片,一直感動所有人。

6. 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醫生嗎?

人工智能想要取代醫生就得有兩步必要條件,第一步是醫生得把自己變成像機器,因爲醫生失去了情感,並不關注患者的故事,也不重視線下的情感的溝通的話,你把自己變成了機器,第二步纔是人工智能去取代人形的醫生機器。所以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持續地在醫學的領域裡面,去學會共情,學會溝通,學會去認識生命、認識生死、認識醫學,我們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溫度立體醫生,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